[发明专利]一种宽带集群无线传输方法与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74443.9 | 申请日: | 2016-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044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9 |
发明(设计)人: | 戴国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纵横非凡(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72/12 | 分类号: | H04W72/12;H04W74/08;H04W76/10;H04L5/00;H04L5/14 |
代理公司: | 重庆百润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9 | 代理人: | 刘泽正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宽带 集群 无线 传输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宽带集群无线传输方法,采用TDD双工模式和OFDM多址接入方式,以及半静态资源调度方法,使系统可以承载语音呼叫、视频监控等各类型业务。本发明所述的宽带集群无线传输系统,利用半静态资源分配的宽带集群无线传输方法,采用TDD双工模式和OFDM多址接入方式,使集群系统即可以承载传统语音业务,也可以承载视频等高速率的数据业务。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宽带化、流程简化、实现难度小、更适合集群系统业务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于语音和低速数据传输的通信技术,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宽带集群无线传输方法,以及一种宽带集群无线传输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窄带集群是基于语音和低速数据传输的通信系统,占据着当前集群系统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在指挥调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随着无线高速数据业务需求的飞速发展,宽带化已经成为无线通信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行业用户在利用集群通信系统进行指挥调度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听得到”、“呼得到”,还要“看得见”、“看得清”,需要支持视频图像的回传,但是由于传统窄带集群系统的带宽限制,导致其天然无法支持用户的新需求,因此宽带集群系统必然会在以后的集群市场中占据一块很大的份额。
当前宽带通信系统主要采用LTE相关协议。LTE系统分为TDD和FDD两种双工模式,子载波间隔15KHz,下行采用OFDM多址接入方式,而上行采用DFT-S-OFDM多址接入方式,支持多种带宽配置(20MHz、10MHz、5MHz等),上下行都采用通过PDCCH信道指示的动态资源调度方式。
标准LTE协议针对的是公网的应用场景和业务环境,并不支持集群系统所需要的特殊业务模型(如:组呼、全呼、调度台业务等)。为了增加对于集群特殊业务的支持,有关厂商在标准LTE协议基础上,提出了B-TrunC通信系统。B-TrunC通信系统对标准LTE协议进行了扩展,增加了核心网侧网元,并对空口协议进行了修改,使集群所需的业务模型得到了支持。
LTE协议的不足是:针对公网商业运营环境,适合大带宽、同时激活业务数量大的应用场景,并不适合集群系统这种半双工、需支持组呼和全呼等特殊业务模型的应用场景。其采用的15KHz子载波间隔与当前集群系统中普遍使用的12.5KHz载波宽度不兼容。其采用的动态资源调度方式;上下行不同的多址接入方式(下行采用OFDM,上行采用DFT-S-OFDM);5ms或10ms的无线帧长度,较短的上下行转换点间隔,以上三点都会使相关设备的实现难度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即可以承载传统语音业务,也可以承载视频等高速率数据业务的宽带集群无线传输方法与系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宽带集群无线传输方法,基于无线帧进行语音呼叫业务、上行视频监控业务,所述的无线帧包括位于帧头的数据时隙slot0、位于帧尾的数据时隙slot3、位于帧中部的数据时隙slot1、数据时隙slot2;
数据时隙slot0为下行时隙,用于承载下行控制信令和下行语音业务;
数据时隙slot3为上行时隙,用于承载上行控制信令、随机接入指示信令和上行语音业务。
数据时隙slot1、数据时隙slot2为上行时隙,用于承载上行视频监控业务。
作为优选,数据时隙slot0上的信道结构包括下行公共信令区、下行信息区;
下行公共信令区承载1路公共信令信道,用于下行公共信令的发送;
下行信息区承载1路用户专用语音信令信道,用于下行语音业务数据和用户专用控制信令的发送。
作为优选,数据时隙slot3上的信道结构包括上行公共信令区、上行信息区、随机接入检测冲突区;
公共信令区承载1路公共信令信道,用于上行公共信令的发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纵横非凡(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纵横非凡(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7444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