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仿高分子灰胶包车膜在审
| 申请号: | 201610263810.5 | 申请日: | 2016-04-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102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03 |
| 发明(设计)人: | 张进松;龚璇;武金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哈肯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32B27/30 | 分类号: | B32B27/30;B32B27/10;B32B7/06;B32B7/10;B32B33/00;C09J7/02;B60R13/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01499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高分子 包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贴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包车膜。
背景技术
车身贴膜是通过高分子聚合材料贴附于车漆表面,达到保护原漆、装饰车身的目的,并可随时轻易揭除,与传统封釉、镀膜、喷漆等漆面化学改变形成鲜明对比。汽车车身贴膜是专为汽车车身贴膜而设计的高性能初低粘度聚氯乙烯(PVC)薄膜,具有充分贴合车身漆面及内饰各种基材表面的属性。伴随潮流兴起,政策放行,车身改色、彩绘备受追宠。全球汽车美容装饰业发展轨迹证明,车身贴膜是汽车美容装饰产业升级的必然趋势。但是现有的车身贴膜大多存在如下问题:包车膜面膜的收缩性、长期延展性、户外耐候性,胶水的初粘控制、事后的可移除性、胶水对面膜的附着力等方面还存在众多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仿高分子灰胶包车膜,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仿高分子灰胶包车膜,包括从下往上设置的离型纸层、胶水层、PVC膜层,所述胶水层采用如下原料制成的胶水涂覆形成:胶水、白色色膏、黑色色膏、稀释剂。
由于本发明用于车身贴膜,汽车表面的车身颜色在贴膜后,不能透出来,而现有的白色车身膜不使用。本发明摒弃传统的白色浇水,采用白色色膏和黑色色膏配出灰色胶水,制成的包车膜具有显著的不透光性,可很好的用于车身贴膜。
本发明采用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作胶水层:胶水90份-110份、白色色膏5份-10份、黑色色膏0.1份-0.5份、稀释剂3份-7份。
本发明优选采用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作胶水层:胶水100份、白色色膏8份、黑色色膏0.3份、稀释剂5份。本发明采用白色色膏较多与黑色色膏,中和出灰色色膏,大大增加啊了产品的遮盖度。稀释剂的应用,能增加胶水与色膏的相容性,搅拌更均匀。整个原料组合能大大改善胶水的性能,使胶性初粘降低,胶水内聚力增强,可反复粘贴达到可移除的效果。
采用上述配比的胶水层制成的包车膜,具备更加便于施工,粘性、柔韧性、拉伸性、耐久性、抗化学腐蚀性、不透光性更强等诸多优点。
所述离型纸层、所述胶水层和所述PVC膜层均设有相同压纹结构的导气槽。设有导气槽后,可有效保证施工过程中面对曲折车身表面时进行准确、无缝隙、无气泡贴覆,不会对车漆造成损害,相反,会充分保护车辆的原漆。
所述压纹结构优选六边形的蜂窝状结构,形成蜂窝状导气槽。
所述PVC膜层上还做了压纹导气和离型处理。用做于车贴膜的打底面。
所述PVC层上方还设有涂硅处理层。以便于防水防腐离型。
所述胶水层的厚度为2.3um-2.7um,优选2.5um。
所述PVC膜层的厚度为6um-10um,优选8um。
所述涂硅处理层的厚度为21g/m2-25g/m2,优选23g/m2。
有益效果: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上述原料制成的包车膜具有显著的不透光性,可很好的用于车身贴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仿高分子灰胶包车膜,包括从下往上设置的离型纸层、胶水层、PVC膜层,胶水层的厚度为2.3um-2.7um,优选2.5um。PVC膜层的厚度为6um-10um,优选8um。涂硅处理层的厚度为21g/m2-25g/m2,优选23g/m2。
胶水层采用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作胶水层:胶水90份-110份、白色色膏5份-10份、黑色色膏0.1份-0.5份、稀释剂3份-7份。优选采用如下重量 份数的原料制作胶水层:胶水100份、白色色膏8份、黑色色膏0.3份、稀释剂5份。由于本发明用于车身贴膜,汽车表面的车身颜色在贴膜后,不能透出来,而现有的白色车身膜不使用。本发明摒弃传统的白色浇水,采用白色色膏和黑色色膏配出灰色胶水,制成的包车膜具有显著的不透光性,可很好的用于车身贴膜。采用上述配比的胶水层制成的包车膜,具备更加便于施工,粘性、柔韧性、拉伸性、耐久性、抗化学腐蚀性、不透光性更强等诸多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哈肯塑胶制品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哈肯塑胶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6381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摩擦自锁原理的防刺材料及其制作方法
- 下一篇:数码智能贴及其生产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