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废水处理的抽拉式隔板电解槽有效
| 申请号: | 201610254285.0 | 申请日: | 2016-04-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9281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30 |
| 发明(设计)人: | 吴明珠;杜军;陶长元;刘作华;唐金晶;李应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 主分类号: | C02F1/461 | 分类号: | C02F1/461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01120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废水处理 抽拉式 隔板 电解槽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水处理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废水处理的抽拉式隔板电解槽。
背景技术
废水处理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对废水进行处理,使废水净化,减少污染,以至达到废水回收、复用,充分利用水资源。目前废水处理主要有生物法、物理法和化学法等。以上方法在一般性的污水处理中运用效果较好,但是在碱性强、毒性高的氨氮废水、制药废水、焦化废水、垃圾渗滤液等方面应用收到限制。比如:由于制药废水中常含有有毒有机物,使得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中毒死亡,从而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电化学氧化和电催化氧化技术则利用了废水中的氨氮、有机物在电场作用下能够快速氧化为二氧化碳、水及氮气等对环境无害的化合物,从而实现废水的无害化处理。然而,目前的电催化装置(CN 104030415 B,CN 104591351 A)只能够间歇式的处理废水,同时也无法实现废水处理前后的水样是否达标、产生的气体是否无害等的监控。因此,有必要设计和开发设备和方法克服现有设备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废水处理的抽拉式隔板电解槽。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废水处理的抽拉式隔板电解槽,包括电解槽主体、盖子、进水孔、载气进水孔、空气隔板、气体导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槽主体设有内腔,内腔两侧设置有插槽,另两侧分别设有进水孔和出水孔;所述盖子将内腔盖住,盖子上设置有载气进水孔、第二载气进水孔、出气孔和第二出气孔;所述空气隔板设置在内腔的中间;所述气体导流板上部设置有导流壁,下面是通槽,气体导流板两两相对分别设置在空气隔板的两边。
所述气体导流板两两相对形成导流槽,使经过的气流呈蛇形状流动,以便于在电解槽上方形成蛇形通道。然后通入惰性载气,将电解槽中生成的气体用惰性载气压入气体收集器或间歇式通入仪器中。
所述出水孔的下口高于导流壁的底边,所述进水孔的下口高于内腔的底面,所述进水孔的上口低于出水孔的下口。
所述出气孔和第二出气孔在盖子上的位置,分别紧靠空气隔板的两边,且紧靠内腔的一侧;所述载气进水孔和第二载气进水孔在盖子上的位置,分别设置在内腔,与出气孔和第二出气孔相对一侧的两个角上。
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废水处理的抽拉式隔板电解槽,在实现废水的连续进样时可实现废水处理过程中新生成气体的采集,且抽拉式隔板可任意组合,控制气体流速。装置简单、成本低、效率高,可作为反应器、收集器,也可以作为电催化氧化中电催化电极活性评价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水流和气流通道80示意图;
图中:10—电解槽主体、11—插槽、12—内腔、20—盖子、30—进水孔、31—出水孔、40—载气进水孔、41—第二载气进水孔、42—出气孔、43—第二出气孔、50—空气隔板、60—气体导流板、61—导流壁、62—通槽、70—水流路径、80—气流通道8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用于废水处理的抽拉式隔板电解槽,包括电解槽主体10、盖子20、进水孔30、载气进水孔40、空气隔板50、气体导流板6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槽主体10设有内腔12,内腔12两侧设置有插槽11,另两侧分别设有进水孔30和出水孔31;所述盖子20将内腔12盖住,盖子20上设置有载气进水孔40、第二载气进水孔41、出气孔42和第二出气孔43;所述空气隔板50设置在内腔12的中间;所述气体导流板60上部设置有导流壁61,下面是通槽62,气体导流板60两两相对分别设置在空气隔板50的两边。
所述气体导流板60两两相对形成导流槽,使经过的气流呈蛇形状流动。
所述出水孔31的下口高于导流壁61的底边,所述进水孔30的下口高于内腔12的底面,所述进水孔30的上口低于出水孔31的下口。
所述出气孔42和第二出气孔43在盖子20上的位置,分别紧靠空气隔板50的两边,且紧靠内腔12的一侧;所述载气进水孔40和第二载气进水孔41在盖子20上的位置,分别设置在内腔12,与出气孔42和第二出气孔43相对一侧的两个角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未经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5428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