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排架结构预制混凝土柱的翻身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253072.6 | 申请日: | 2016-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046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31 |
发明(设计)人: | 李志红;董健;刘贵斌;汪从 | 申请(专利权)人: | 五冶集团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1/16 | 分类号: | E04G21/16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协和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31216 | 代理人: | 张恒康 |
地址: | 2019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架 结构 预制 混凝土 翻身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预制混凝土柱,具体地说,是一种排架结构预制混凝土柱的翻身方法。
背景技术
排架结构由屋架(或屋面梁)、柱和基础组成,柱与屋架铰接,与基础刚接,是单层厂房结构的基本结构形式。排架结构由屋架、柱子和基础构成横向平面排架,是厂房的主要承重体系,再通过屋面板、吊车梁、支撑等纵向构件将平面排架联结起来,构成整体的空间结构。排架结构预制混凝土柱由于在单层厂房中数量多、尺寸大,通常在安装现场预制,受场地面积所限,为节省空间,减少安装时运输距离,在预制时通常采用3根叠加预制的方法,即先浇筑最底层的预制柱,待硬度达到要求后,再向上逐层浇筑其余柱子。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预制混凝土柱浇筑成型后3层柱子叠加摆放的示意图。
由于预制混凝土柱浇筑成型后直接吊装容易折断,在安装起吊前须将其横向翻转90度放置于枕木上。单根预制混凝土柱重量很大,通常有20-30吨重,且3根柱子叠加浇筑成型后,柱子之间并没有缝隙可以穿吊装钢丝绳,因此柱子翻身难度很大,稍有不慎会造成预制混凝土柱断裂,导致严重的预制混凝土柱质量事故。
因此已知的排架结构预制混凝土柱的翻身方式存在着上述种种不便和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解决预制混凝土翻身难的排架结构预制混凝土柱的翻身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排架结构预制混凝土柱的翻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在浇筑排架结构预制混凝土柱时,为保证吊装时平衡,在预制混凝土柱两端距离预制混凝土柱重心相同距离处的预制混凝土柱的厚度方向上,在预制混凝土柱居中埋设一根长度与预制混凝土柱宽度相同的直径≥60X3.5mm焊接钢管;
b、加工两个排架预制混凝土柱翻身吊具,所述吊具包括规格≥M48地脚螺栓,地脚螺栓的长度大于焊接钢管,地脚螺栓的一端设有螺纹,另一端设有吊耳,吊耳处设有加强挡板,使地脚螺栓穿过挡板,且与挡板固焊,挡板设有两块连接板,两块连接板夹紧在吊耳两侧,且与吊耳固焊,使连接板与挡板垂直,在连接板外侧与挡板之间焊接筋板;
c、将吊具的螺纹端穿过预埋在排架预制混凝土柱里的焊接钢管,使吊具一端的螺纹露出,然后将垫板和2个螺母依次安装在吊具上,将2个螺母依次拧紧;
d、将吊装钢丝绳绑扎在2个吊具顶端的吊耳中,使用吊车起吊;
e、在地面上均匀间隔摆放3根枕木,将排架预制混凝土柱放置在枕木上,松掉螺母,抽出吊具,预制混凝土柱翻身完成。
本发明的排架结构预制混凝土柱的翻身方法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挡板为矩形钢板,或正方形钢板。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的排架结构预制混凝土柱的翻身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1、吊具装置结构简单、制作方便;
2、提高排架结构预制混凝土柱翻身效率;
3、降低排架结构预制混凝土柱制作质量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预制混凝土柱浇筑成型后3层柱子叠加摆放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预制混凝土柱中预埋两根焊接钢管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P2部位放大图;
图4为图2中的P1部位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排架结构预制混凝土柱的翻身用吊具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吊具穿过预埋在预制混凝土柱里的焊接钢管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的P3部位放大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吊具使预制混凝土柱开始翻身示意图;
图9为图8中的P4部位放大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吊具使预制混凝土柱完成翻身后放置于枕木示意图。
图中:1预制混凝土柱,2焊接钢管,3地脚螺栓,4挡板,5筋板,6连接板,7吊具,8垫板,9螺母,10枕木,11吊耳,12螺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发明作更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预制混凝土柱浇筑成型后3层柱子叠加摆放的示意图。
本发明的排架结构预制混凝土柱的翻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预制混凝土柱中预埋两根焊接钢管示意图,图3为图2中的P2部位放大图,图4为图2中的P1部位放大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五冶集团上海有限公司,未经五冶集团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5307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