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去除氨氮的水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252028.3 | 申请日: | 2016-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928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2 |
发明(设计)人: | 潘能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潘能红 |
主分类号: | C02F1/78 | 分类号: | C02F1/78;C02F1/54;C02F1/52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仲龙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48 | 代理人: | 李静 |
地址: | 311815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去除 水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去除氨氮的水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水源水污染的加剧、饮用水水质标准的提高和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给我 国饮用水处理领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氨氮污染物在我国水源水中普遍存在,因常规水处 理工艺很难对其进行去除,己成为饮用水处理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尤其低温期的氨氮更是 难于处理。目前,饮用水处理过程中氨氮的去除方法主要有物理化学法和生物法。物理化 学法中的吸附法除氨氮是利用吸附剂通过吸附或离子交换作用等物化法实现对氨氮的去 除,但去除率受吸附剂特性、接触时间、水中背景成分等多种因素影响,同时还存在着吸 附容量有限、再生频繁等缺点。生物法除氨氮工艺受温度、水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 在低温环境中(如哈尔滨水源水半年处于低温期)生物活性受到抑制,氨氮去除效率明显下 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去除效率高、受温度影响小、操作简单、易于控制的去除 氨氮的水处理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去除氨氮的水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待处理水引进臭氧接触反应池,通入 臭氧,同时投加絮凝剂,保持搅拌状态反应5-30min,即完成所述去除氨氮的水处理方法, 其中,待处理水中的臭氧浓度为0.1-50mg/L,所述絮凝剂按照重量份的原料包括:2-巯基 苯并噻唑0.1-5份、氢氧化钙0.001-2份、硫酸锌0.1-4份、羟基磷灰石15-45份、沸石70-90 份、煤焦油1-8份、乙二胺四甲叉膦酸0.1-2份;絮凝剂加入待处理水的量为50-200mg/L。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待处理水为水源水和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待处理水中的臭氧浓度为0.1-30mg/L。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絮凝剂加入待处理水的量为100-150mg/L。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絮凝剂按照重量份的原料包括:2-巯基苯并噻唑0.3-2 份、氢氧化钙0.002-1份、硫酸锌0.2-2份、羟基磷灰石20-40份、沸石75-85份、煤焦油 2-6份、乙二胺四甲叉膦酸0.1-1份。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絮凝剂按照重量份的原料包括:2-巯基苯并噻唑0.3-0.9 份、氢氧化钙0.002-0.004份、硫酸锌0.2-0.55份、羟基磷灰石25-35份、沸石78-82份、 煤焦油3-5份、乙二胺四甲叉膦酸0.1-0.6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水处理方法使氨氮去除效率高,受温度影响小,可以在低温条件下应用,解 决了生物法难于在低温条件下除氨氮的问题,除氨氮过程中不产生有毒有害副产物,且操 作简单、易于控制,可以在水厂进行大规模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 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 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 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去除氨氮的水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待处理水引进臭氧 接触反应池,通入臭氧,同时投加絮凝剂,保持搅拌状态反应5min,即完成所述去除氨氮 的水处理方法,其中,待处理水中的臭氧浓度为0.1mg/L,所述絮凝剂按照重量份的原料 包括:2-巯基苯并噻唑0.1份、氢氧化钙0.001份、硫酸锌0.1份、羟基磷灰石15份、沸 石70份、煤焦油1份、乙二胺四甲叉膦酸0.1份;絮凝剂加入待处理水的量为50mg/L。 所述待处理水为水源水和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
向含有5mg/L(以N计)氨氮的待处理水经过本发明实施例的处理后,氨氮的剩余浓度 为1.7mg/L,去除率66%。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潘能红,未经潘能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5202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