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感应式皮带张紧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610251244.6 | 申请日: | 2016-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737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15 |
发明(设计)人: | 张洋凯;苗思忠;陈海宾;李长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H7/12 | 分类号: | F16H7/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2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感应 皮带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辅助设备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感应式皮带张紧装 置。
背景技术
机器的动力是靠电机通过皮带传递的,而新皮带一般都比较紧,所以传递 的力矩很大,当用过一段时间后,皮带有一些松动,就会与带轮之间打滑,机 械效力下降,所以传递的力矩没有原来大,所以就需要张紧装置。通常皮带及 链传动均需要张紧装置以增加包角,避免垂度过大,确保传递最大有效圆周力, 目前使用的人工张紧方法不紧定期调整麻烦,而且皮带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松弛 后,张紧力变化很大,影响动力传递效果,张紧力过大会增大功率消耗,降低 皮带的寿命,张紧力过小会影响动力传递,理想的张紧力在使用时应不随挠角 而变化,应是一个常量。然而,现有的皮带张紧装置上缺少设置电涡流传感器, 这不利于实现皮带张紧程度的实时检测,缺少设置应变片,这不利于多皮带张 紧的感应,缺少设置丝杠,这不利于实现滚轮的精确移动,不能满足人们的需 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通过设置电涡流传感器有助于实现皮带张紧程度的实时检测,通过 设置有助于应变片有助于多皮带张紧的感应,通过设置丝杠有助于实现滚轮的 精确移动,通过设置扎紧带有助于实现伺服电机在支撑架上的固定,通过设置 支承定位板有助于丝杠的精确定位,通过设置压紧螺母有助于双头螺柱的固定, 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经济实用。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所述一种感应式皮带张紧装置,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下端固结有底 板,所述底板上设有电涡流传感器,支撑架的上段固结有伺服电机,支撑架的 下端设有皮带,所述皮带上固结有应变片,支撑架的上端设有滑板,所述滑板 上设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的左端设有连接压条,所述连接压条的左端设有丝 杠,滑板上连接有双头螺柱,所述双头螺柱上设有滚轮。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支撑架上设有紧固螺钉,且所述紧固螺 钉下端连接有底板,所述伺服电机上设有扎紧带。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伺服电机和丝杠上设有传动带,丝杠下 端设有支承定位板。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双头螺柱上端设有压紧螺母,所述压紧 螺母的下端设有开口垫片,双头螺柱下端设有小滑轮,所述小滑轮下端设有卡 环,双头螺柱下端设有六角螺母,所述支撑架的下端设有小转轮,支撑架的下 端设有大转轮。
现场使用时,操作人员将电涡流传感器打开,启动皮带,当皮带过度松弛 时,应变片宽度发生变化,电涡流传感器感应到后,伺服电机转动,带动丝杠 转动,双头螺柱进行精确位移,压紧皮带,以达到调节皮带张紧的效果。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设置电涡流传感器有助于实现皮带张紧程 度的实时检测,通过设置有助于应变片有助于多皮带张紧的感应,通过设置丝 杠有助于实现滚轮的精确移动,通过设置扎紧带有助于实现伺服电机在支撑架 上的固定,通过设置支承定位板有助于丝杠的精确定位,通过设置压紧螺母有 助于双头螺柱的固定,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经济实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支撑架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电涡流传感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滚轮内部仰视示意图。
图中:1、支撑架;11、底板;111、电涡流传感器;112、紧固螺钉;12、 伺服电机;121、传动带;13、扎紧带;2、皮带;21、应变片;3、滑板;31、 限位杆;32、连接压条;33、丝杠;331、支承定位板;4、双头螺柱;41、滚 轮;42、压紧螺母;43、开口垫片;44、小滑轮;45、C形垫片;46、卡环;47、 六角螺母;5、小转轮;6、大转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 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 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图5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支撑架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电涡流传感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滚轮内部仰视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5124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密度高强度行星齿轮
- 下一篇:补气式气弹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