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细工具电极在位制备与修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45958.6 | 申请日: | 2016-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1046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31 |
发明(设计)人: | 吴祉群;张勇斌;柯瑞;杨正杰;何建国;张连新;张明君;王新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3H5/04 | 分类号: | B23H5/04;B23H7/26 |
代理公司: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专利中心51210 | 代理人: | 翟长明,韩志英 |
地址: | 621999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细 工具 电极 在位 制备 修整 装置 | ||
1.一种微细工具电极在位制备与修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装置含有基座(1)、车削单元(2)、自动送丝与收丝单元(3)、张力控制与导向单元(4)、放电磨削单元(5);基座(1)安装在微细电加工机床上,包括基板(6)与固定在基板(6)上的大理石板支座(8),基座(1)用于为其它部分提供支撑以及吸收和隔离外界的振动;车削单元(2)、自动送丝与收丝单元(3)、张力控制与导向单元(4)、放电磨削单元(5)分别固定在基座(1)上,微细工具电极固定安装于机床主轴上,机床的X轴、Y轴、Z轴的联动能够控制微细工具电极的运动;车削单元(2)用于微细工具电极的在位车削成形或粗成形;自动送丝与收丝单元(3)控制线电极的自动送丝与收丝;张力控制与导向单元(4)控制线电极的张力与走丝轨迹,使线电极导入放电磨削单元(5)中,放电磨削单元(5)用于微细工具电极在位精密放电磨削成形或修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细工具电极在位制备与修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削单元(2)含有车刀(9)、车刀架(29);车刀架(29)固定在大理石板支座(8)上,车刀(9)固定在车刀架(29)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细工具电极在位制备与修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自动送丝与收丝单元(3)含有送丝单元和收丝单元;送丝单元含有轴端挡板(17)、储丝轮(18)、第一弹性压紧装置(19)、防松螺母(20)、储丝轮轴(21);储丝轮轴(21)通过与大理石板支座(8)上孔的过盈配合固定在大理石板支座(8)上,储丝轮(18)安装在储丝轮轴(21)上,背靠轴端挡板(17),绕储丝轮轴(21)转动,第一弹性压紧装置(19)与防松螺母(20)确定储丝轮(18)的轴向位置,与张力控制与导向单元(4)的配合,提供电极丝张力使电极丝绷紧;收丝单元含有紧固螺钉(11)、第一支座(12)、轴端紧固螺钉(13)、步进电机(32)、收丝轮(33),步进电机(32)通过第一支座(12)与紧固螺钉(11)固定在大理石板支座(8)上,收丝轮(33)通过轴端紧固螺钉(13)安装在步进电机(32)的转轴上,电极丝由储丝轮(18)引出,经过张力控制与导向单元(4)控制电极丝走丝路径,使电极丝经过放电磨削单元(5)后回收到收丝轮(33)上,由步进电机(32)驱动安装在步进电机转轴上的收丝轮(33)旋转,带动线电极走丝,电极丝带动与之配合的储丝轮(18)旋转,完成自动送丝、收丝过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细工具电极在位制备与修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张力控制与导向单元(4)含有第一导丝轮(14)、定位杆(15)、第二导丝轮(22)、拉力调节轮(23)、磁阻力器(24)、定位轴(25)、第二弹性压紧装置(26)、导丝毡圈(27)、第三导丝轮(28)、第四导丝轮(31);电极丝缠绕在拉力调节轮(23)上,拉力调节轮(23)安装在磁阻力器(24)上,磁阻力器(24)置于基板(6)与大理石板支座(8)之间,定位轴(25)固定在大理石板支座(8)上,导丝毡圈(27)安装在定位轴(25)上,绕定位轴(25)转动,第二弹性压紧装置(26)确定导丝毡圈(27)的轴向位置,第一导丝轮(14)安装在定位杆(15)上,通过定位杆(15)的转动调节第一导丝轮(14)的位置,将电极丝导入收丝轮(33)中,定位杆(15)安装在大理石板支座上,电极丝由储丝轮(18)引出,通过第二导丝轮(22),水平进入拉力调节轮(23),经过拉力调节轮(23)后进入导丝毡圈(27),之后经过第三导丝轮(28)导向进入放电磨削单元(5),通过放电磨削单元(5)后由第四导丝轮(31)与第一导丝轮(14)导向进入收丝轮(3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细工具电极在位制备与修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放电磨削单元(5)为圆柱电极放电磨削单元或锥面电极放电磨削单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45958.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