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用转向优先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44087.6 | 申请日: | 2016-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85716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2 |
发明(设计)人: | 唐王锋;王惠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新日电动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Q1/34 | 分类号: | B60Q1/34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32200 | 代理人: | 邵骅 |
地址: | 214106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转向 优先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辆转向控制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在车辆打开警闪开关的状态下,驾驶员通过操作组合开关上转向开关,使车辆转向信号灯根据驾驶员的转向意向闪烁。是向其他道路参与者告知转弯意向的车用转向优先电路。
背景技术
现市场上大多数车辆在打开警闪开关的状态下,再去打开组合开关上左转向开关或右转向开关,车辆转向信号灯依旧是双闪状态。特别是在打开双闪的行车途中不能准确的向其他道路参与者告知驾驶员的转向意向。给车辆自身和其他道路参与者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在车辆打开警闪开关的状态下,驾驶员通过操作组合开关上转向开关,可向其他道路参与者告知下一步的转弯意向的车用转向优先电路。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车用转向优先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警闪开关、闪光器、第一继电器、第二继电器、第三继电器、第四继电器、转向组合开关和转向灯;组成多组回路;
所述闪光器由电源供电;
第一组回路为:闪光器输出和电源负极两端由警闪开关、第一继电器的常闭接头、左侧转向灯相互串接形成的回路,和电源正极、负极两端或闪光器输出和电源负极两端由警闪开关、第二继电器的常闭接头、右侧转向灯相互串接形成的回路;
第二组回路为:电源正极、负极两端由转向组合开关的左转向开关、第四继电器的绕组端/第一继电器绕组端/第二继电器绕组端相互并联形成的回路,和电源正极、负极两端由转向组合开关的右转向开关、第三继电器的绕组端/第一继电器绕组端/第二继电器绕组端相互并联形成的回路;
第三组回路为:闪光器输出和电源负极两端由第三继电器的常开接头、右侧转向灯串接形成的回路,和闪光器输出和电源负极两端由第四继电器的常开接头、左侧转向灯串接形成的回路。
下述7种方式的电路:
第一种方式:
所述闪光器(5)通过点火开关(2)、第二熔断器(4)与电源(1)正极、负极连接;
所述第一组回路为:闪光器(5)输出、警闪开关(6)、第一继电器(7)的常闭接头、左侧转向灯(14)、电源(1)负极依次串接,和闪光器(5)输出、警闪开关(6)、第二继电器(8)的常闭接头、右侧转向灯(15)、电源(1)负极依次串接;
所述第二组回路为:电源(1)正极、第一熔断器(3)、转向组合开关(13)的左转向开关、第四继电器(10)的绕组始端/第一继电器(7)绕组始端/第二继电器(8)绕组始端、第四继电器(10)的绕组末端/第一继电器(7)绕组末端/第二继电器(8)绕组末端、电源(1)负极依次串接,和电源(1)正极、第一熔断器(3)、转向组合开关(13)的右转向开关、第三继电器(9)的绕组始端/第一继电器(7)绕组始端/第二继电器(8)绕组始端、第三继电器(9)的绕组末端/第一继电器(7)绕组末端/第二继电器(8)绕组末端、电源(1)负极依次串接;转向组合开关(13)的右转向开关往第一继电器(7)绕组始端、第二继电器(8)绕组始端的公共段正向串接第一硅二极管(11);转向组合开关(13)的左转向开关往第一继电器(7)绕组始端、第二继电器(8)绕组始端的公共段正向串接第二硅二极管(12);
所述第三组回路为:闪光器(5)输出、第三继电器(9)的常开接头两端、右侧转向灯(15)、电源(1)负极依次串接,和闪光器(5)输出、第四继电器(9)的常开接头两端、左侧转向灯(14)、电源(1)负极依次串接。
第二种方式:
所述闪光器(5)通过点火开关(2)、第二熔断器(4)与电源(1)正极、负极连接;
所述第一组回路为:闪光器(5)输出、警闪开关(6)、第一继电器(7)的常闭接头、左侧转向灯(14)、电源(1)负极依次串接,和闪光器(5)输出、警闪开关(6)、第二继电器(8)的常闭接头、右侧转向灯(15)、电源(1)负极依次串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新日电动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新日电动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4408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