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附建式雨水泵房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39815.4 | 申请日: | 2016-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86304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6 |
发明(设计)人: | 王印昌;吴晓庚;姜弘;季洪金;李庭平;王新;马姣蓉;林涛;黄仲歆;王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F5/22 | 分类号: | E03F5/22 |
代理公司: |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1251 | 代理人: | 王法男 |
地址: | 200011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附建式 雨水 泵房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附建式雨水泵房结构。
背景技术
明挖隧道通常设置一处雨水泵房。雨水泵房的主要作用是将由隧道汇集而来的积水排出隧道。泵房的结构尺寸由潜水泵的台数、吊装操作空间和集水池的集水面积共同确定。
如图1所示,泵房300’和车行道孔100’之间的隔墙上设有门洞,潜水泵等设备均从该处运输至泵房内。然后借助泵房内的纵向导轨,潜水泵被运输至中板的泵孔位置并下放至集水池200’内安装就位。此外,每个潜水泵吊装孔边上需设置一个预留管道孔1’。
传统雨水泵房结构预留管道孔1’和吊装孔2’横向并排(如图1所示),造成集水池以上横向空间需求加大,进而使得雨水泵房处横向占地宽度较大。在城市道路下修建明挖隧道,道路两侧往往存在较多的地下管线。局部雨水泵房处横向占地宽度决定了地下管线的改迁空间。
因此,这种传统雨水泵房结构往往横向占地宽度较大,缩小了管线的可改迁空间,增加了管线搬迁的难度,甚至可能阻碍工程的实施。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在保证雨水泵房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缩小雨水泵房横向占地空间,增加管线改迁所需的地下空间的附建式雨水泵房结构,其包括:设在泵房底部的集水池,沿泵房纵向并排布设的若干预留管道孔与吊装孔,所述集水池的外墙设于车行道孔底板以下位置(集水池的外墙同时形成泵房外墙);
所述泵房与车行道孔之间通过中隔墙隔开;所述中隔墙自泵房顶板处延伸至集水池的底板,所述中隔墙的墙体下部设置水孔和人孔(使得集水池内水体连通,并保证集水池内杂物清理时人员的进出;优选的,水孔、人孔与潜水泵的位置相对应;
所述泵房与集水池之间通过泵房中板分隔,在所述泵房中板以下设置横梁,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设置纵梁(使得泵房外侧墙的侧向土压力均匀地传递至车行道孔底板)。
所述车行道孔底板上间隔设有至少三道具有坡度的导流槽沟(例如1%的坡度的横截沟,以将水流引向集水池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泵房隔墙设两处门洞(以方便潜水泵的运输)。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导流槽沟的端头、靠近集水池的上方设置若干落水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泵房外侧墙和车行道孔底板相连接。这样,可使得泵房外侧墙的侧向土压力均匀地传递至车行道孔底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泵房的顶部还设有压力井。当然,还可以设有其它附属设施。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发明各较佳实施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采用本发明减少了雨水泵房横向占地宽度(经验证,本发明的雨水泵房结构可节约横向占地宽度2.0m),大大改善了地下管线搬迁所需的空间。
2.同时,本发明的结构还减少了管线搬迁的难度,加快工程的顺利实施。
3.在管线翻排困难的地区,可大大减少搬迁量,节约工程总投资,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
4.由于管线搬迁的顺利实施,缩短管线的搬迁时间,进而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雨水泵房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的泵房中板的平面结构图。
图3为图2中A-A向示意图。
图4为图2中B-B向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现有技术:
预留管道孔1’;吊装孔2’;车行道孔100’;集水池200’;泵房300’
本发明:
预留管道孔1;吊装孔2;集水池外墙3;车行道底板4;中隔墙5;水孔6;人孔7;泵房中板8;横梁9;纵梁10;车行道孔侧墙11;横截沟12;门洞13;车行道孔100;集水池200;泵房300;压力井4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出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3981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水平抗震性能的组合柱与基础节点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下一篇:渗水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