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预编码的计算前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235554.9 | 申请日: | 2016-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632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13 |
发明(设计)人: | 傅友华;刘陈;王海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B7/04 | 分类号: | H04B7/04;H04B7/155;H04B17/10;H04B17/336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朱桢荣 |
地址: | 21000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预编 计算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网络传输中的线性信号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基于预编码的计算前传方法。
背景技术
计算前传技术是近年来多用户中继协作通信研究的一个新进展。计算前传中继策略及类似的迫整接收方案分别应用于多用户中继无线通信系统或多址接入系统,通过利用多用户或多天线干扰来获得更高的传输速率,能进一步提高信道资源的利用。首先,所有发射用户的信息采用同样的线性码或格码,如嵌套格码。这样,由于多个格码的任意线性组合仍然是一个格码,计算前传技术能去除接收噪声得到多个发射码字线性组合的复合码,然后通过线性转换将数据流间的干扰消除。通过应用优良的结构码与有理数对信道实数系数之间的良好近似,该方案能以低复杂度获得较高的速率。传统的计算前传或迫整接收方案中,接收信号先经过均衡器放大来接近一个整数线性组合,而根据数论的丢番图近似理论,这个放大系数越大近似程度越高,但却同时放大了接收噪声,所以存在近似准确度和接收噪声放大之间的折中,即丢番图折中,使其系统自由度受到很大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基于预编码的计算前传方法,本发明提出将接收放大因子移到发射端变成预编码,克服了传统计算前传方法存在丢番图折中(DiophantineTradeoff)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多用户通信网络的自由度性能。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基于预编码的计算前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K个发射用户首先分别对要发送信息编码成嵌套格码其功率为Px,即其中,n为码长,k=1,...,K;
步骤二:每个发射用户将各自的嵌套格码xk乘以预编码系数bk后发射,bk的集合记为预编码每个发射用户的预编码系数bk是通过接收端迭代计算后反馈得到的,其功率为Pb,即|bk|2≤Pb;接收端通过构建以传输速率最大为目标函数,发射功率限制为约束的优化问题,求得预编码的最优解;
步骤三:接收端对多个发射用户的发射信号经过无线信道H的线性组合进行解码去除接收噪声及近似实数信道的误差,得到整数线性组合
步骤四:接收端对整数线性组合求出整数系数矩阵A;解码的信号整数线性组合乘以A的逆求解恢复出原始发射信号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基于预编码的计算前传方法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步骤二中的预编码的最优解是通过以下步骤求得:
步骤(1)、初始化设置δ(0)←ε,ε>0,ε为迭代终止系数,δ(0)为迭代条件初始值,hkj为信道矩阵H的第k行第j列的元素,akj为接收处理的整数矩阵A的第k行第j列的元素,{akj}取的四舍五入,即为第i次迭代的预编码系数,i为迭代次数,1≤j≤K;
步骤(2)、初始化迭代次数i=0;
步骤(3)、设其中,为接收加性白噪声的方差;
步骤(4)、i=i+1;
步骤(5)、根据计算出若则
步骤(6)、根据信息传输速率计算R(i);
步骤(7)、若步骤(6)计算出的R(i)<R(i-1),则步骤(5)计算出的即为预编码的最优解;否则计算出δ(i)=R(i)-R(i-1);
步骤(8)、若步骤(7)中的δi≥ε,则返回步骤(4);否则步骤(5)计算出的即为预编码的最优解。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基于预编码的计算前传方法进一步优化方案,每个用户的发送预编码是通过接收端采用步骤(1)-(8)优化迭代计算得到,再广播发射反馈给发射用户。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基于预编码的计算前传方法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接收端为K个协作中继或一个K根天线的接收机。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基于预编码的计算前传方法进一步优化方案,整数系数矩阵A取信道与预编码乘积的整数近似,即{akj=round(hkjbj)}。
本发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邮电大学,未经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3555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