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薏苡仁提取物在抗埃博拉病毒中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610230232.5 | 申请日: | 2016-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969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7 |
发明(设计)人: | 李大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康莱特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6/8994 | 分类号: | A61K36/8994;A61P31/14 |
代理公司: | 上海集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54 | 代理人: | 魏学成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薏苡仁 提取物 抗埃博拉 病毒 中的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领域,具体涉及薏苡仁提取物在抗埃博拉病毒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埃博拉病毒是引起发病且致死率高达90%的生物安全四级烈性病毒。自1976年首次被发现至今,埃博拉病毒已经在非洲肆虐了近40年。而最近一次,于2014年3月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为中心的西非地区蔓延的埃博拉病毒疫情,据数据统计,两年时间内共计吞噬超过1.13万条生命,确诊和可能感染病例超过2.85万例。由于其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人群普遍易感,无性别差异,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埃博拉病毒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多年来,全球的医药科研工作者一直致力于研发能够抑制该病毒的有效药物,但至今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已知的很多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和利巴韦林等对埃博拉病毒均无效。
目前临床上对于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人主要采取对症治疗的策略,包括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控制出血,肾脏衰竭时进行透析治疗等。经研究发现,埃博拉病毒致病的原因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对血管以及肝、脾、肾等脏器和免疫系统的破坏;二是抑制宿主的免疫反应,患者经常还没有出现有效的免疫反应就已经死亡,在感染晚期可发生脾脏、胸腺和淋巴结等大量淋巴细胞凋亡。
薏苡仁作为传统中药,系禾本科草本植物薏苡的成熟种仁,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外学者陆续报道了薏苡仁的抗肿瘤、免疫调节、降血糖血钙、降压、抗病毒及抑制胰蛋白酶、诱发排卵等方面的药理活性。其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薏苡仁提取或其各活性成分在抗肿瘤中的应用,且以薏苡仁油为活性成分的注射液已用于临床治疗原发性肝癌和非小细胞肺癌多年。关于其在抗病毒方面的报道,基本都是薏苡仁和其它多味中草药组合用药。就单独用药方面,仅张聿梅等在“薏苡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一文中提到,薏苡仁甲醇提取物对Epstein-Barr病毒早期抗原(EBVEA)激活作用有强烈的抑制活性,并分离出一个抗病毒活性成分,即α-单亚麻酯(中国药学杂志2002年1月第37卷第1期,第8-11页)。除此之外,未见薏苡仁或其活性成分单独用于抗病毒的研究,更何况是对于致病机制复杂、死亡率高、治愈率低,其尚无有效疫苗和治疗方法的埃博拉病毒,更是毫无记载。
本发明人多年致力于薏苡仁药用研究,将薏苡仁提取物,尤其是经本发明所述方法得到的薏苡仁提取物,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可显著抑制埃博拉病毒。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薏苡仁提取物在抗埃博拉病毒中的用途。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抗埃博拉病毒的方法,包括:对需要治疗的哺乳动物给予有效量的薏苡仁提取物。
其中,薏苡仁提取物的有效量为:50-200ml/天/人。
所述埃博拉病毒包括以确定及尚未确定的各个亚型,其中确定的亚型为:即埃博拉-扎伊尔型(EBO-Zaire)、埃博拉-苏丹型(EBO-Sudan)、埃博拉-莱斯顿型(EBO-R)和埃博拉-科特迪瓦型(EBO-CI)。
所述薏苡仁提取物可以制成片剂、胶囊、胶囊剂、颗粒剂或注射剂。
上述制剂具体包括本发明所述薏苡仁提取物及一种或几种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
其中,所述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包括药学领域常规的稀释剂、赋形剂、填充剂、乳化剂、粘合剂、润滑剂、吸收促进剂、表面活性剂、崩解剂或抗氧化剂,必要时还可以加入香味剂、甜味剂、防腐剂或着色剂。
所述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可以选自:甘露醇、山梨醇、焦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硫代硫酸钠、盐酸半胱氨酸、巯基乙酸、蛋氨酸、大豆磷脂、维生素C、维生素E、EDTA二钠、EDTA钙钠,一价碱金属的碳酸盐、醋酸盐、磷酸盐或其水溶液、盐酸、醋酸、硫酸、磷酸、氨基酸、氯化钠、氯化钾、乳酸钠、羟苯乙酯溶液、苯甲酸、山梨酸钾、醋酸氯己定、木糖醇、麦芽糖、葡萄糖、果糖、右旋糖苷、甘氨酸、淀粉、蔗糖、乳糖、甘露糖醇、硅衍生物、纤维素及其衍生物、藻酸盐、明胶、聚乙烯吡咯烷酮、甘油、土温80、琼脂、碳酸钙、碳酸氢钙、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环糊精、β-环糊精、磷脂类材料、高岭土、滑石粉、硬脂酸钙或硬脂酸镁。
所述薏苡仁提取物是按照如下方法制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康莱特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康莱特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3023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抗肿瘤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中药组合物及其在肺炎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