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保偏光纤分路器对轴辅助观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610219314.X | 申请日: | 2016-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763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15 |
发明(设计)人: | 吴超;严迎军;董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吉隆光纤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255 | 分类号: | G02B6/255 |
代理公司: | 蚌埠鼎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4102 | 代理人: | 王琪 |
地址: | 210002 江苏省南京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偏光 分路 辅助 观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纤耦合领域,具体是一种保偏光纤分路器拉锥制作过程中的对轴辅助观 测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保偏光纤耦合器有两种制造方法:一种是冷加工法,这种方法工艺复杂、 难度大、要求高,且制成的耦合器体积大、温度稳定性差、实用价值差,目前己很少采用; 另一种是熔融拉锥法,目前保偏光纤耦合器的制造大都是通过熔融拉锥法手工完成的,即 将两根光纤中部长约20mm部分的涂覆层剥去,清洗干净,显微镜侧面观察对轴,再置 于专用微火炬上进行熔融拉锥,使两根光纤侧面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双锥体,实现光的横 向耦合,最后手工封装,形成耦合器。由于手工操作对操作人员技术要求高、速度慢、产 量低、成品率低、器件性能的一致性差,因此产品价格高。而目前军事和民用领域对高性 能、低成本的保偏光纤耦合器的需求越来越大。
制造一般光纤耦合器时,可将两根光纤扭绞后熔融拉伸,两根光纤很容易耦合到一起。 制造保偏光纤耦合器时,显然不能扭绞两光纤,否则就破坏了两光纤偏振轴的垂直性,因 此在拉锥前必须采用对轴装置使两根光纤的偏振主轴保持垂直。一般利用CCD视觉技术 完成主轴识别后,再驱动旋转轴运动平台使两根光纤的偏振主轴垂直。
现有的对轴装置中,基本采用的是侧面光照,根据保偏光纤不同旋转方向对光线的折 射不同,来观察光轴,使两根光纤主轴对准。但是侧面观察图像识别比较困难,并且对准 存在一定的误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保偏光纤分路器对轴辅助观测装置, 通过端面观察对轴,可以解决对光轴的观察的准确性的问题,并且实现高精度的对轴。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保偏光纤分路器对轴辅助观测装置,包括两对旋转夹具、 显微镜和CCD图像传感器,旋转夹具分别固定在拉锥机的入纤端和出纤端,显微镜具有 两个相互平行的物镜,显微镜固定在拉锥机的光纤输出端,显微镜物镜与CCD图像传感 器连接。
本发明利用端面直接成像法,很好地解决了保偏光纤的对轴问题,并且结构简单,只 需在光纤输出端增加显微镜和CCD图像传感器,无需采用侧面光照以及视频显微镜接收 等复杂系统;并且提高了对轴的精度,有利于实现自动对轴,可以对不同种类的保偏光纤 实现精确对轴。
显微镜物镜的平面与光纤端面相平行,光纤端面的图像才能够完整,且不失真地被观 测、显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保偏光纤分路器对轴辅助观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保偏光纤分路器对轴辅助观测装置的端面成像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具体描述:
保偏光纤分路器对轴辅助观测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显微镜3和CCD图像传感器4, 显微镜3具有两个相互平行的物镜31,物镜31的平面与光纤1的端面相平行,显微镜3 固定在拉锥机2的光纤输出端,显微镜3与CCD图像传感器4连接,拉锥机2的光纤输 入端和光纤输出端都有旋转夹具21。
使用过程为:将两根待耦合的光纤1分别固定在拉锥机2的旋转夹具21上,侧面注 入可见光,光纤1的输出端分别与两个物镜31相连,调整光纤1,使光纤1端面与物镜 31平面平行,调前后位置对焦,使光纤1端面清晰可见,图1中箭头所示为侧面注入可见 光的光线,由于采用的是侧面注入可见光,可见光在光纤包层中传播,所以光纤包层呈现 亮区,而应力区和纤芯由于没有光进入,呈现暗区,如图2所示(也可从光纤1端面注入 可见光,端面注入可见光时,包层区为暗区,纤芯区和应力区为亮区);入纤端和出纤端 的旋转夹具21根据CCD图像传感器4反馈的图像信息同步旋转,从而将两根光纤1对轴; 对轴工作完成后,将光纤1输入端接入光源,光纤1输出端接入功率计,开启拉锥机2的 电源,进行拉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吉隆光纤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吉隆光纤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1931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