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浮动式富集抽藻平台在审
申请号: | 201610214899.6 | 申请日: | 2016-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722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15 |
发明(设计)人: | 柯凡;冯慕华;李文朝;范帆;潘继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02B15/10 | 分类号: | E02B15/10 |
代理公司: | 江苏致邦律师事务所 32230 | 代理人: | 徐蓓 |
地址: | 210008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浮动 富集 平台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富营养化水体藻类水华防控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浮动式富集抽藻平台,可用于藻水分离站、自来水厂以及其他藻水净化工艺的供水或预处理。
背景技术
富营养化水体藻类水华,特别是蓝藻水华灾害仍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春夏季节,蓝藻大量生长繁殖后,在水体表层积聚,并在一定气象条件下,向盛行风的迎风岸带迁移,造成蓝藻局部堆积现象,堆积的高浓度蓝藻易在高温下发生腐烂分解,产生诸多有毒有害物质,进一步加重水体的污染。湖岸带堆积蓝藻的处理以及饮用水水源地蓝藻应急控制已成为目前应对蓝藻灾害的优先课题。
针对湖岸带蓝藻堆积问题,从应对思路上,大体上可分为原位控制和岸上处理。原位控制技术包括诸如机械打捞清除、抛洒抑藻药剂、投放滤食性鱼类等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岸上处理主要是将藻水抽提至近岸的藻水分离设施进行集中处理,通常涉及过滤、混凝、气浮等物理化学方法。就原位控制而言,现有技术大都存在效率低、能耗高、不可控、不成熟等问题,难以有效应对大面积高密度的堆积蓝藻。岸上处理通常针对大型水体藻类水华灾害的控制,具有规模大、效率高、技术全等特点。岸上处理的前提是能持续有效地抽提含藻原水上岸,若原水中藻细胞浓度过低,将极大地降低处理效能。目前岸上处理的取水方式一般是在易发生水华藻类堆积的近岸水域设若干固定取水口。这种取水方式的缺点是难以应对不同气象条件下藻类水华堆积位置的变化,导致进水藻浓度变化波动较大,降低后续工艺的处理效能。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浮动式富集抽藻平台,不仅能对水体中蓝藻进行富集浓缩,而且能有效解决岸上处理设施富藻原水持续供应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浮动式富集抽藻平台,所述浮动式富集抽藻平台包括载体平台及位于载体平台上的推流分离单元、操控单元、泵管系统、过滤富集单元、储藻单元和变频输送泵,其中,所述推流分离单元包括分水铲板和安装在分水铲板下的潜水推流器,所述泵管系统包括拦污网、汲藻泵和藻水管,所述过滤富集单元从进水至出水方向依次包括布水板、浓缩池、溢流堰。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载体平台为浅箱式结构。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分水铲板下方设有多台并排设置的潜水推流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载体平台在四角对称位置设有锚固装置。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控制单元包括清污窗和控制台。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浓缩池底部开有若干小孔,且浓缩池底部铺设有过滤鳃板。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浓缩池的池壁上端架设自动刮扫行车。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分水铲板向下转动置于富藻水层之下,分水铲板可调节的深度范围为0~30cm。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变频输送泵可根据储藻箱中藻液液位变化自动调节流量大小。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浮动式富集抽藻平台通过拖曳电缆与岸上电源连接,以为浮动式富集抽藻平台提供电力。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作为取水装置,相比固定取水口,可随蓝藻堆积分布的变化机动布设;同时,通过分水铲板精确汲取富藻表层原水,最大限度增加进水中的蓝藻生物量,保证了后续工艺的藻水浓度;
借助潜水推流器的推流作用,在表层水体中形成环流,加速周围蓝藻向汲藻口的迁移流动,极大地提高了本发明的汲藻效率和工作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浮动式富集抽藻平台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浮动式富集抽藻平台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本发明公开了浮动式富集抽藻平台,包括载体平台及位于载体平台上的推流分离单元、操控单元、泵管系统、过滤富集单元、储藻单元和变频输送泵,其中,推流分离单元包括分水铲板和安装在分水铲板下的潜水推流器,泵管系统包括拦污网、汲藻泵和藻水管,过滤富集单元从进水至出水方向依次包括布水板、浓缩池、溢流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1489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