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污水净化处理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610213059.8 | 申请日: | 2016-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456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车国容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赋阳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1730 四川省成都市郫县***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水 净化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活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污水净化处理 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污水处理的要求也随之增长,1990年 后,我国污水处理迅速发展,污水处理量增长率为全球的2.3倍,由于国家 和各级政府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中国污水处理行业得以快速增 长,乡镇污水处理效率也不断提高。
中国水资源缺乏和水污染严重地制约着我国总体经济的健康持续发 展,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基础设施滞后和管理水平低下,严重的抑制 了农村地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因此农村地区的水环境治理成为 我国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农村污水处理技术主要有生物接 触氧化法、活性污泥法、生物滤池等,但是由于农村生活污水混杂物严重 泛滥以及现有污水处理流程的简单和技术的落后,造成在实际运行处理过 程中对污水的处理效果严重不足,处理后的污水依然存在严重的有毒有害 及凝聚物;此外,现有技术中对农村污水的处理设备投资较大,运行成本 太高,不适宜推广使用。为此,需要设计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系统,能够 综合性地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污水处理系统存在的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污水净化处理装置, 在满足使用方便的前提下,有效实现对农村生活污水的一体化处理,处理 效果好,能够彻底的将生活污水中的有毒有害及凝聚物处理掉,进而提高 了生活污水的回收再利用效率,节约了水资源,且降低了经济投资成本, 适宜推广使用,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能,满足了实际使用要求。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污水净化处理装置,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两侧的进水口和出水 口,污水从进水口进入壳体后依次经过折流调节区、多层过滤系统、间歇 区、兼性厌氧沉淀区、缓冲区、好氧区、二沉区、出水池,最后从出水口 流出,所述多层过滤系统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依次包括固体颗粒过滤层、 有机物过滤层和卵石层,所述好氧区内设置有好氧区填料,所述好氧区底 部设置有微动力曝气系统。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折流调节区内设置有引流板和隔板, 所述引流板倾斜设置在进水口下方,所述隔板共设有多块且多块隔板之间 间隔错开设置,所述折流调节区靠近多层过滤系统一侧的上端设置有第一 导流管,所述第一导流管从折流调节区伸入至多层过滤系统。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多层过滤系统靠近间歇区一侧的底部 设置有第二导流管,所述第二导流管从多层过滤系统伸入至间歇区,所述 间歇区底部设置有水泵,且所述第二导流管与所述水泵相连通,所述水泵 上还连接有输水管,所述间歇区靠近兼性厌氧沉淀区一侧上端设置有第三 导流管,所述第三导流管与所述输水管相连通,且所述第三导流管伸入至 兼性厌氧沉淀区下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兼性厌氧沉淀区内设置有兼性厌氧沉 淀区填料,所述兼性厌氧沉淀区靠近缓冲区一侧的上端设置有第一溢流堰, 第一溢流堰下方设置有与其连通的第四导流管。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缓冲区内并排设置有若干S型缓流板, 所述缓冲区内靠近好氧区一侧的下端设置有第五导流管,所述缓冲区内靠 近第五导流管的位置设置有搅拌机。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好氧区靠近二沉区一侧的上端设置有 第六导流管,所述第六导流管的出液端下方设置有三角形挡板,所述二沉 区底部为倒锥形的污泥收集装置,所述污泥收集装置底部为进污泥管,所 述兼性厌氧沉淀区底部设置有出污泥管,且进污泥管与出污泥管相互连通。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二沉区靠近出水池一侧上端设置有第 二溢流堰,第二溢流堰下方设置有与其连通的第七导流管,所述出水池内 靠近第七导流管排液端上方设置有紫外线杀菌装置,所述出水池内靠近出 水口上设置有流量计。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壳体上方设置有检修口,所述检修口 包括设置在折流调节区上方的第一检修口、设置在间歇区与兼性厌氧沉淀 区交界处的第二检修口,设置在兼性厌氧沉淀区与缓冲区交界处上方的第 三检修口、设置在好氧区与二沉区交界处上方的第四检修口、设置在出水 池上方的第五检修口。
进一步的,所述好氧区填料采用塑料圆片压扣改成双圈塑料环,其内 圈制成雪花状塑料枝条,并将醛化纤维或纶丝压在双圈塑料环的环圈上制 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赋阳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未经成都赋阳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1305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溶解气-药剂真空预压法
- 下一篇:一种去除电镀废水中有机磷酸盐的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