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艾叶的治疗寒冷性多形红斑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96474.7 | 申请日: | 2016-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489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13 |
发明(设计)人: | 王一飞;刘宇坤;任哲;王巧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暨南生物医药研究开发基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6/899 | 分类号: | A61K36/899;A61P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精金石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70 | 代理人: | 刘晔 |
地址: | 510632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黄***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艾叶 治疗 寒冷 性多形 红斑 中药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含艾叶的治疗寒冷性多形红斑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寒冷性多形红斑是一种以皮肤生疮、形如猫眼为特征的皮肤病,中医称之为猫眼疮,为风寒外袭,营卫不和,血行不畅,寒凝于经脉所致。
这种皮肤病冬季发生频率较高。家庭多安装空调,室内外温差大,孩子肢体末端如手脚、面颊、耳廓等的血管末梢调节功能较弱,出现过敏炎性反应,容易起紫红丘疹。寒冷性多形红斑是冬季常见的皮肤病。当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对多种原因发生的一种反应性炎症表现,寒冷是最主要的诱因;感染、药物、食物也可引发或使症状加重。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寒冷性多形红斑的发病与寒冷有密切关系,主要是寒冷引起末梢血液循环障碍,并与免疫反应有关。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猫眼疮”、“寒疮”范畴,多源于禀赋不耐,素体阳虚,风寒侵袭,郁于肌肤,客于经脉,气滞血凝,经脉闭阻,瘀而为疮。病机主要为“阳虚”、“风寒”、“血瘀”三个方面。《素问·调经论》曰:“气血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
中国专利申请201310605424.6公开了一种治疗多形红斑的中药,是由:党参13-17克,桃仁8-12克,菟丝子10-14克,肉桂7-11克,细辛18-22克,路路通23-27克,威灵仙20-24克,茜草16-20克,泽兰8-12克制备而成,该发明中药临床可治疗多形红斑。该中药无毒副作用,但药效不明,并且对寒冷性多形红斑没有针对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含艾叶的治疗寒冷性多形红斑的中药组合物,该中药组合物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的功效,还具有疗效好,无毒副作用和服用方便等优点。此外,本发明还提供相应的制造工艺将该中药组合物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制成方便易用的制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备而成:
艾叶18-22份、金钱草16-20份、附子15-19份、白蒺藜16-20份、当归11-15份、芍药10-14份、白茅根11-15份、地肤子9-13份、牡丹皮8-12份、连翘8-12份、桑寄生9-13份和甘草7-11份。
进一步地,所述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备而成:
艾叶18份、金钱草16份、附子15份、白蒺藜16份、当归11份、芍药10份、白茅根11份、地肤子9份、牡丹皮8份、连翘8份、桑寄生9份和甘草7份。
进一步地,所述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备而成:
艾叶22份、金钱草20份、附子19份、白蒺藜20份、当归15份、芍药14份、白茅根15份、地肤子13份、牡丹皮12份、连翘12份、桑寄生13份和甘草11份。
进一步地,所述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备而成:
艾叶20份、金钱草18份、附子17份、白蒺藜18份、当归13份、芍药12份、白茅根13份、地肤子11份、牡丹皮10份、连翘10份、桑寄生11份和甘草9份。
进一步地,所述中药组合物被制成胶囊剂、片剂、散剂、口服液、颗粒剂或丸剂。
相应地,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含下述步骤:
S1、按比例称取各味原料药材;
S2、将艾叶、金钱草、附子、白蒺藜、当归、芍药、白茅根、地肤子、牡丹皮、连翘、桑寄生和甘草分别去杂质,洗净,烘干,粉碎成粗粉;
S3、将S2制备的各味药材粗粉混合,加入初始药材5-8倍重量的蒸馏水,浸泡12-20小时,煎煮2-4小时,过滤并保留滤液;再加入初始药材6-9倍重量的纯化水,煎煮1-3小时,过滤;合并滤液,浓缩至60-70℃相对密度为1.30-1.35的中药浸膏备用;
S4、往S3所得的中药浸膏中添加辅料,利用现代通用的中药组合物技术制成临床需要的成品制剂。
本发明所用组分的来源、性味、归经及功效:
艾叶: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味辛、苦,性温,归肝、脾、肾经;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调经安胎,除湿止痒,通经活络。
金钱草:为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的干燥全草;味甘、咸,性微寒;归肝、胆、肾、膀胱经;清利湿热,通淋,消肿。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味辛、甘,性大热;归心、肾、脾经;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
白蒺藜: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果实;味苦、辛,性温;归肝、肺经;散风,明目,下气,行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暨南生物医药研究开发基地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暨南生物医药研究开发基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9647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