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梯形体盒子制造拉伸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93650.1 | 申请日: | 2016-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894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2 |
发明(设计)人: | 陈利;廖汉秋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三维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22/20 | 分类号: | B21D22/20;B21D51/52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15122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梯形 盒子 制造 拉伸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级进模拉伸工艺,尤其涉及一种梯形体盒子制造拉伸工艺。
背景技术
梯形体盒子如图1-3所示,从开口的口部看(俯视图)是长方盒子类型的拉伸产品,单看主视图是梯形或锥形产品,单看侧面是长条形拉伸件,这几类产品拉伸工艺各不相同,件上述三种情况复合,难度提升数倍!
传统工艺:根据拉伸原理,一般都是由大往小拉伸,高度则是由低往高拉伸,因此现有技术设计按照图4-6所示的拉伸工艺:该工艺符合拉伸原理,拉伸比也非常合理,但是实践证明根本无法达到预想的效果,主要问题是第二步拉伸没有压料,起皱非常严重,无法成行,尝试把冲头做成锥形,改善拉伸参数,结果依然失败了。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梯形体盒子制造拉伸工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梯形体盒子制造拉伸工艺,所述梯形体盒子的开口为梯形体下底面的大头一端,且开口为长条形,所述梯形体盒子的底部为梯形体上底面的小头一端,所述梯形体盒子由初始的平板坯料逐步拉伸而成,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在坯料上进行第一步拉伸,形成第一梯形体,所述第一梯形体的上底面为第一上底面,所述第一梯形体的下底面为第一下底面,所述第一梯形体的高度为第一高度;
(2)在第一梯形体的上底面上行第二步拉伸,两步拉伸后坯料整体形成第二梯形体,所述第二梯形体的上底面为第二上底面,所述第二梯形体的下底面为第二下底面,所述第一梯形体的高度为第二高度;
(3)按照步骤(2)的操作方式,进行第N(2,…,20)步拉伸,N(2,…,20)步拉伸后坯料整体形成第N(2,…,20)梯形体,所述第N(2,…,20)梯形体的上底面为第N(2,…,20)上底面,所述第N(2,…,20)梯形体的下底面为第N(2,…,20)下底面,所述第N(2,…,20)梯形体的高度为第N(2,…,20)高度;
第N(2,…,20)上底面的宽度不变,长度随着N的增大而变大;
第N(2,…,20)下底面的宽度和长度随着N的增大保持不变;
第N(2,…,20)高度大小随着N的增大而变大。
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坯料为椭圆形结构。
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成品的梯形体盒子开口外周边缘设置翻边。
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N=4。
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拉伸工艺采用级进拉伸模具进行拉伸。
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梯形体边缘棱边均为弧形的R角。
本发明解决了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放弃由大往小的拉伸原理,直接拉出产品特征,由小头下手,慢慢长高,侧面也一样按产品大小设计,没有拉伸比的限制,高度由实践得出,每一步尽可能的拉高,减少成形步数。通过该技术,成功拉伸成形该产品,由此可以推广到类似的其他产品中,大大提升我们的技术实力。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梯形体盒子成品的主视图;
图2是梯形体盒子成品的俯视图;
图3是梯形体盒子成品的侧视图;
图4是现有技术中梯形体盒子的五次逐步拉伸工艺的主视图;
图5是现有技术中梯形体盒子的五次逐步拉伸工艺的俯视图;
图6是现有技术中梯形体盒子的五次逐步拉伸工艺的侧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四次逐步拉伸工艺的主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四次逐步拉伸工艺的俯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四次逐步拉伸工艺的侧视图;
图中:1、上底面,2、下底面。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
如图7-9所示,一种梯形体盒子制造拉伸工艺,梯形体盒子的开口为梯形体下底面的大头一端,且开口为长条形,梯形体盒子的底部为梯形体上底面的小头一端,梯形体盒子由初始的平板坯料逐步拉伸而成,包括以下步骤:
(1)在坯料上进行第一步拉伸,形成第一梯形体,所述第一梯形体的上底面为第一上底面,所述第一梯形体的下底面为第一下底面,所述第一梯形体的高度为第一高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三维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未经苏州三维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9365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动力电池极耳的裁切生产线
- 下一篇:角钢圈卷圆成型工装及其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