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黄秋葵的组织培养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89906.1 | 申请日: | 2016-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666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20 |
发明(设计)人: | 李慧敏;张雪平;陈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科技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31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秋葵 组织培养 方法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黄秋葵的组织培养方法,属于植物生物技术领域。
二、背景技术
黄秋葵(AbelmoschusesculentusL.),又名秋葵、咖啡黄葵、黄蜀葵、羊角豆、毛茄,民 间也称“洋辣椒”,为锦葵科秋葵属一年生草本植物,以采食嫩果为主,秋葵的花和种子均可 入药,并且其富含锌和硒等微量元素、维生素C和可溶性纤维,能增强人体防癌抗癌能力,对 皮肤具有保健作用,具有极高的食用和药用等价值。目前,秋葵的品种选育主要采用人工制 种和引种选育的方式。近年来,为满足栽培对杂种种苗的需要,利用离体快繁技术来保存秋 葵杂种优势资源成为了关注的热点。光形态建成,也称为光控制发育过程,是指依赖光控制 细胞的分化、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最终形成组织和器官的建成。在植物离体快繁中,光对外 植体形态建成具有重要作用。植物是通过光受体来感知光谱的变化,光受体主要有吸收红 光和远红光的光敏色素、吸收蓝光和紫外光-A(UV-A)的隐花色素、向光色素及其他暗含的 光受体,光谱变化能激起植物光形态的变化,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这种变化因植物 的种类不同而表现各异。
植物培养中使用的光源一般是荧光灯、金属卤化物灯、高压钠灯和白炽灯。然而这 些光源的光谱能量分布是依据人眼对光的高效需求原则设计生产的,含有很多不必要的波 长,光效很低。同传统的光源相比,近年来发光二极管作为一种可用于植物照射的新型半导 体光源日益受到关注。新型高效节能光源-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s,LED),作 为一种可用于植物照射的半导体光源日益受到关注。相较于目前普遍使用的荧光灯或高压 钠灯而言,LED是一种可以有效地把电能转变成电磁辐射的装置,具有以下优点:使用直流 电,供电电压较低;体积小、结构紧凑,性能稳定;波长固定;冷光源,可近距离照射植物,提 高空间利用率;节能高效,高光电转换效率,发热低冷却负荷小,耗电量是耗电量仅为白炽 灯的八分之一,荧光灯的二分之一;光能利用率可达80%~90%并能对不同光质和发光强度 实现单独控制,节能效果显著;光量可调整,可提高单位面积栽培量;允许提供高频间歇给 光模式;光质可调整,可发出光波较窄的单色光,而且还可以根据不同需要任意组合;耐冲 击,不易破碎,不含汞,无污染,废弃物可回收利用,符合农业生产实际;寿命长,其使用寿命 是普通光源的数十倍,特强的耐用性降低了运行成本。因此,利用LED的性能特点开发出植 物所需的人工光源将会大大提高其光能利用效率。
本方法探索了黄秋葵组织培养的试验,建立了完整可行的试验方法,操作步骤简 单,试验效果稳定、清晰,因此无论是在科研、检测以及学生试验中都能得到很好的应用。
三、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黄秋葵的组织培养方法。
技术方案
一种黄秋葵的组织培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外植体的制备:选取成熟、饱满的黄秋葵种子,先在流水中冲洗2-3h,然后在超净工 作台中用70%酒精消毒30s,0.1%的氯化汞消毒8-10min,无菌水冲洗5-6次,然后将已经消毒 的种子在无菌水中浸泡12-24h,把浸泡后的种子接入1/2MS培养基中,在荧灯光下培养5- 7d,待子叶展平后切取顶芽为外植体;
2)光质处理:切取带有部分下胚轴的1.5-2.5cm的顶芽,接入含0.05mg/LNAA的MS培 养基中,然后转入蓝红黄组合为1:3:1的发光二极管(LED)光下培养35d,保持光强为35μ mol·m-2·s-1,光周期为12小时,培养湿度70±5%,培养温度24-26℃;
3)光源:所述的光照处理的光源是一组T5-28W的发光二极管(LED)灯管,所述的光强是 通过调整灯的数量和灯到植株冠层的距离来控制,所述的光周期采用一个定时装置来控 制。
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黄秋葵的组织培养方法。本发明的黄秋葵的组织培养方法具有以下 优点:1)操作简单,效果好;2)节省能源环保;3)植株生长快速健壮。本发明方法和结果为开 展与黄秋葵快繁有关的生物学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新的途径和依据。
说明书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科技学院,未经安徽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8990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