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斜行电梯用的机房曳引机架与曳引机的配合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87816.9 | 申请日: | 2016-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0065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1 |
发明(设计)人: | 李力;李云波;徐悦棠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莱茵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B11/04 | 分类号: | B66B11/04 |
代理公司: | 常熟市常新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32113 | 代理人: | 朱伟军 |
地址: | 21555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梯 机房 曳引机 配合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斜行电梯用的机房曳引机架与曳引机的配合结构。
背景技术
前述的斜行电梯大都用于轻轨、地铁、港口、景区、山坡和特殊建筑物(如老楼改造)之类的场合,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曳引机控制牵引绳(习惯称“钢丝绳”)而藉以使与牵引绳固连的轿厢沿着倾斜的轨道运行,达到运送人员和/或货物的目的。关于斜行电梯的技术信息可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见诸,如CN201494989U(一种斜行电梯)、CN10326494A(无对重装置式电梯)和CN203976173U(无对重双轿厢斜行电梯),等等。
如业界所知,不论是垂直上下行电梯还是斜行电梯通常配备有机房,作为动力源的曳引机设置在机房内,并且已有技术中的斜行电梯的曳引机(业界还称其为“主机”)普遍沿用垂直上下行电梯(习惯称“直梯”)的曳引机,垂直上下行电梯的曳引机对牵引绳的作用方式是向下拉并且能够满足受力要求。然而作为斜行电梯,由于机房普遍设置在对应于倾斜敷设的导轨的顶部的位置,因而对牵引绳的作用方式是向上拉,但是向上拉牵引绳时,曳引机的受力会逊色于向下拉牵引绳时的受力程度,也就是说曳引机在将牵引绳上拉的过程中其抵抗牵引绳的反作用力状态难以满足业界之预期。鉴此,如何既可将牵引绳向上拉又能满足曳引机的受力要求成了业界关注并且期望解决的技术问题,然而在迄今为止公开的专利和非专利文献中均未见诸有相应的技术启示。为此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探索与反复的设计,形成了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显著提高曳引机的受力程度而藉以满足对牵引绳牵引过程中使牵引绳表现为倒拉曳引机的要求的斜行电梯用的机房曳引机架与曳引机的配合结构。
本发明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斜行电梯用的机房曳引机架与曳引机的配合结构,所述的斜行电梯用的机房曳引机架包括一基座,该基座在使用状态下固定在机房的底部;一立架,该立架在使用状态下与所述机房的壁体固定,并且该立架的下端与所述基座的右端固定;对应于所述立架的左侧的一支撑架,该支撑架的上部朝着立架的方向倾斜并且与立架的上端固定,而支撑架的底部与所述基座固定;一牵引绳上导向机构,该牵引绳上导向机构在对应于所述立架与支撑架之间的位置连接在立架的上部;一牵引绳下导向机构,该牵引绳下导向机构在对应于所述牵引绳上导向机构的下方的位置连接在所述立架上;一曳引机总成支承机构,该曳引机总成支承机构在对应于所述牵引绳下导向机构的下方的位置固定在所述立架与支撑架之间;所述的曳引机包括一曳引机总成,该曳引机总成在对应于所述曳引机总成支承机构的下方的位置与曳引机总成支承机构固定。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基座包括基座前底梁、基座后底梁和一组底梁连接支撑,基座前底梁与基座后底梁彼此前后并行,并且与所述机房的机房基础固定,一组底梁连接支撑以间隔状态固定在基座前底梁与基座后底梁之间,所述立架的下端同时与基座前底梁以及基座后底梁的右端端面固定,所述的支撑架的底部同时与基座前底梁以及基座后底梁朝向上的一侧固定。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立架包括立架前立柱、立架后立柱和一组立架立柱连接支撑,立架前立柱与立架后立柱彼此前后对应并且立架前立柱的下端与所述基座前底梁的右端端面固定,而立架后立柱的下端与所述基座后底梁的右端端面固定,一组立架立柱连接支撑以间隔状态固定在立架前立柱与立架后立柱之间;所述的支撑架包括前支撑柱、后支撑柱和一组支撑柱连接支撑,前支撑柱与后支撑柱彼此前后对应,前支撑柱的上部并且朝向所述立架前立柱的一侧通过支撑柱前横梁与立架前立柱的上端连接,前支撑柱的底部与所述基座前底梁朝向上的一侧固定,后支撑柱的上部并且朝向所述立架后立柱的一侧通过支撑柱后横梁与立架后立柱的上端连接,后支撑柱的底部与所述基座后底梁朝向上的一侧固定,一组支撑柱连接支撑以间隔状态固定在前支撑柱与后支撑柱之间;所述的牵引绳上导向机构和牵引绳下导向机构同时连接在所述立架前立柱以及立架后立柱上;用于支承所述曳引机总成的所述曳引机总成支承机构同时与立架前立柱、立架后立柱、前支撑柱以及后支撑柱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莱茵电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莱茵电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8781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及其控制方法
- 下一篇:槽提升装置及其相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