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非接触式煤种自动识别及示踪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65473.6 | 申请日: | 2016-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8741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6 |
发明(设计)人: | 向军;陈元静;董榛子;覃国宇;方婷;胡松;苏胜;汪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K7/10 | 分类号: | G06K7/10;G06F17/30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 代理人: | 梁鹏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接触 式煤种 自动识别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接触式煤种自动识别及示踪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包括煤质检测装置、标签、读写器、煤种数据库、燃烧控制策略数据库和系统控制器,煤质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原煤的煤质信息并编号,煤质信息及编号录入煤种数据库;标签用于记载原煤的编号信息;读写器用于读取编号信息,并将编号信息传输至系统控制器;系统控制器获得燃烧控制策略,并将其发送给DCS燃烧器控制器。所述方法利用所述非接触式煤种自动识别及示踪系统进行煤种的自动识别及示踪。本发明可提前预知入炉煤的煤质,协助调节锅炉燃烧及温度,实现自动优化控制燃烧,适用于火力发电厂用煤的煤种识别和示踪。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能源领域的煤种识别及示踪技术,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非接触式煤种自动识别及示踪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煤炭按成因(或煤化程度)可分为无烟煤、烟煤和褐煤三大类。同一类煤有近似的特性,不同类煤的性质则有显著差异,各种以煤为燃料或原料的工业(尤其是燃煤电厂)对煤都有其特定的技术要求,只有恰当的煤种才能保证产品质量,合理地利用煤炭资源。发电用煤种类繁多,煤质对锅炉燃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有必要在煤进入锅炉燃烧前预知燃煤的煤质,便于调节锅炉燃烧。
专利CN201120557857.5公开了一种在线入厂煤质检测系统装置,其利用在线检测分析仪实现煤质的在线分析,利用一套设备实现全自动、连续完成制样和化验过程,实现煤质检测封闭、连续、快速的全自动过程,但该装置用于入厂煤的检测,并不适用于入炉煤的检测。专利CN200910181428.X公开了一种输送带上煤炭成分实时检测装置,其包括设置在输送带上下方的中子源和伽玛射线探测器,伽玛射线探测器与伽玛能谱分析器、煤炭元素分析处理器以及煤炭工业分析处理器连接。虽然上述装置可以适应煤种变化,在工业现场保持稳定的检测性能指标,但其利用伽玛射线探测器实现煤炭中各元素成分的探测,其设备投入成本高,且其只能实现煤炭成分及工业成分指标的分析,无法实现煤粉定位及跟踪,对于煤粉的燃烧策略无法给出相应指导。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非接触式煤种自动识别及示踪系统及方法,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快速、可靠的非接触式煤种自动识别和示踪系统,实现在煤进入锅炉燃烧前预知燃煤的煤质,协助调节锅炉燃烧及控制锅炉温度,适用于火力发电厂用煤的煤种识别和示踪,用于控制和调节锅炉燃烧。
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非接触式煤种自动识别及示踪系统,该系统包括煤质检测装置、标签、读写器、煤种数据库、燃烧控制策略数据库和系统控制器,其中:
所述煤质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原煤的煤质信息,并对原煤进行编号,所述煤质信息及编号录入煤种数据库;
所述标签用于记载原煤的编号信息,其在原煤的输煤皮带起始端投放至原煤中,随原煤进入原煤仓;
所述读写器为非接触式识别技术的读写器,其用于读取标签上的编号信息,并将编号信息传输至系统控制器,其设于原煤仓和/或给煤机之后;
所述煤种数据库中存储有煤质信息及编号,所述燃烧控制策略数据库中存储有对应于不同煤质的燃烧性能和燃烧控制策略信息;
所述系统控制器对煤种数据库和燃烧器控制策略数据库进行自动计算分析,获得燃烧控制策略,并将燃烧控制策略发送给DCS燃烧器控制器,以此实现煤种的自动识别与示踪。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标签由标签投放器进行投放,该标签投放器听从系统控制器的指令或人工指令,自动或人工投放已编号的标签。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煤质检测器的检测结果自动或人工录入煤种数据库中。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读写器由一个或多个读写器组成,保证系统的冗余性。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读写器为RFID读写器或其他非接触式识别技术的读写器,所述标签为与读写器的技术对应的标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6547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