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通过钯催化不对称烯丙基硫醚化的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610164074.8 申请日: 2016-03-22
公开(公告)号: CN105712914B 公开(公告)日: 2017-09-26
发明(设计)人: 赵晓明;蔡君美;蔡爵旺 申请(专利权)人: 同济大学
主分类号: C07C323/07 分类号: C07C323/07;C07C321/20;C07C319/14;B01J31/24
代理公司: 上海科律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31290 代理人: 叶凤
地址: 200092 *** 国省代码: 上海;3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通过 催化 不对称 丙基 硫醚化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首先利用[PdC3H5Cl]2与配体络合生成催化剂,然后在添加剂的作用下,控制反应温度,筛选合适溶剂,将对称烯丙基醋酸酯和烯丙基硫钠进行反应,时间控制在18h,生成我们所需要的烯丙基硫醚类化合物。

背景技术

随着对制备有机硫化物方法灵活性,选择性和条件温和性的需求,通过过渡金属催化烯丙基化构筑碳硫键的方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含硫片段类化合物是一类高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在农业及生物医学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还存在于许多天然类产物中,如半胱氨酸和蛋氨酸,这两种氨基酸是分别从大蒜中获得的大蒜素和在维生素B得到的生物素。硫化物可以在许多重要药品中遇到,例如,在美国十大最畅销的药物中有八个是含硫片段的药物。(a)For a review in the area,see:Kondo,T.;Mitsdo,M.Chem.Rev.2000,100,3205–3220.(b)Eichelmann,H.;Gais,H.J.Tetrahedron:Asymmetry.1995,6,643–646.(c)Trost,B.M.;Krische,M.J.;Radinov,R.;Zanoni,G.J.Am.Chem.Soc.1996,118,6297–6298.(d)Trost,B.M.;Crawley,M.L.;Lee,C.B.J.Am.Chem.Soc.2000,122,6120–6121.(e)Felpin,F.X.;Landais,Y.J.Org.Chem.2005,70,6441–6446.

硫化合物,特别是脂族硫醇,是公认的金属催化剂毒物。把它作为亲核试剂在这类型反应中使用仍然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直到2011年,赵教授课题组报道了通过硫醇进行铱催化不对称烯丙基化构筑碳硫键。(a)Hegedus,L.L.;McCabe,R.W.Catalyst Poisoning;Marcel Dekker:New York,1984.(b)Hutton,A.T.In comprehensive Coordination Chemistry;Wilkinson,G.,Gillard,R.D.,McCleverty,J.A.,Eds.;Pergamon:Oxford,U.K.,1984;Vol.5,p 1151.(c)N.Gao,S.C.Zheng and X.M.Zhao.Org.Lett.2014,13,1514-1516.

但是到目前为止,通过钯催化烯丙基化获得高区域选择性硫醚类化合物报道仍然非常少。而在有机合成上,区域选择性合成占据着及其重要地位,因而 合成高选择性的硫醚类化合物是必要而有意义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丰富现有合成方法而提供新的方法合成一种硫醚类化合物。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利用手性配体和过渡金属催化不对称烯丙基化反应,高区域选择性地合成相应烯丙基化合物。

本发明的双取代烯丙基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结构式是:

其中R1是氟、氯、溴、甲基、萘基团等,这些基团可以在对位也可以在间位。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首先利用[PdC3H5Cl]2与配体络合生成催化剂,然后在添加剂的作用下,控制反应温度,筛选合适溶剂,将对称烯丙基醋酸酯和烯丙基硫钠进行反应,时间控制在18h,生成我们所需要的烯丙基硫醚类化合物。反应式如下:

其中L为BINAP配体,Sol.为有机溶剂,Add.是上文提到的各种添加剂,T是反应温度。

其中3是我们合成得到的目标产物,通过条件的筛选,我们找到最优条件高区域选择性的合成目标产物。配体结构如上所述,为萘环的双磷配体。

所述筛选过的添加剂为乙酸钾(KOAc)、1,8-二氮杂二环[5.4.0]十一碳-7-烯(DBU)、N,O双(三甲基硅烷基)乙酰胺(BSA)、碳酸钾、碳酸钠、醋酸钠、碘化钾、BSA和KOAc组合。

所述的烯丙基醋酸酯化合物、烯丙基硫钠、添加剂、[PdC3H5Cl]2、配体的 摩尔比为1.0:1.2:1.0-0.005:0.01。推荐反应的摩尔比1.0:1.0:1.0-0.01:0.01。反应温度在-30℃-0℃下,推荐温度为-10℃-10℃。反应时间为6小时-18小时。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6407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