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池模块防震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59137.0 | 申请日: | 2016-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333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发明(设计)人: | 刘朔臻;田维强;司红磊;李青海;陈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峰谷源储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20 | 分类号: | H01M2/20;H01M2/34;H01M2/10 |
代理公司: | 苏州广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34 | 代理人: | 徐萍 |
地址: | 212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模块 防震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源储能领域,具体是一种电池模块防震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注重环保和高效的行业,电池组已经代替了一些传统的能源,电池组通过多个电池模块通过铜条连接而成,然而,传统的连接方式是将片状的铜条与电池模块的电极进行焊接,但是电池组在制造、运输、使用等情况下,难以避免造成机器震动,震动导致铜条或者电池极点变形,造成接触不良。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电池模块防震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震效果好的电池模块防震结构。
本发明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电池模块防震结构,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电池模块,所述电池模块设有极性相反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沿竖直方向分布,相邻两个所述电池模块的第一电极通过第一导电件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电池模块的第二电极通过第二导电件连接,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第二导电件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第二导电件上下交错分布,所述第一导电件包括位于两端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以及位于中间的凸起的缓冲部,所述缓冲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上均设有两个沿竖直方向分布的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的形状为横置的腰孔,所述连接孔内设有导电定位销,所述第一导电件通过所述导电定位销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所述导电定位销能够在所述连接孔内滑动。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连接处均为倒角。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极位于所述第二电极的上方。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第二导电件的材质为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电池模块防震结构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具有缓冲部的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以及通过连接孔与导电定位销的配合,使得电池模块发生细微的形位变化时,能够起到防震的作用,同时具有装配方便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电池模块防震结构,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电池模块2,电池模块2设有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沿竖直方向分布,第一电极21位于第二电极22的上方,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的极性相反,若第一电极21为正极,则第二电极22为负极,若第一电极21为负极,则第二电极22为正极。相邻两个电池模块2的第一电极21通过第一导电件3连接,相邻两个电池模块2的第二电极22也通过第二导电件4连接,第一导电件3和第二导电件4的结构相同,第一导电件3和第二导电件4上下交错分布,例如,同一个电池模块的第一电极与第一导电件3的左端连接,则第二电极与第二导电件4的右端连接,通过此种上下交错分布的连接方式可以均匀电流,使得电池模块之间阻值均等,提高电池模块一致性,延长电池模块寿命。
由于第一导电件3和第二导电件4的结构相同,遂以第一导电件3为例,第一导电件3包括位于两端的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以及位于中间的凸起的缓冲部33,凸起的缓冲部33使得整个第一导电件的面积增大,便于散热,缓冲部3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连接,缓冲部33与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的连接处均为倒角,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上均设有两个沿竖直方向分布的连接孔34,连接孔34的形状为横置的腰孔,连接孔34内设有导电定位销35,第一导电件3通过导电定位销35与第一电极21连接,导电定位销35能够在连接孔34内滑动,此种装配方式操作方便,避免了焊接造成的装配不便及安全风险,当电池模块发生细微的形位变化时,首先凸起的缓冲部33能够进行一定的缓冲,缓冲部33受力变形,同时由于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与第一电极21的活动连接方式,能够进一步进行缓冲,最终使得连接部位不会受力变形,从而保证了不会发生接触不良的情况。
本实施例优选的第一导电件3和第二导电件4的材质为铜,具有合适的刚性和导电性。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峰谷源储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峰谷源储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5913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