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抗PD-L1纳米抗体及其编码序列和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58493.0 | 申请日: | 2016-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1638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9 |
发明(设计)人: | 丁航海;黄仲廉 | 申请(专利权)人: | 和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K16/28 | 分类号: | C07K16/28;C12N15/13;C12N15/63;C12N1/21;C12N1/19;G01N33/68;G01N33/574;A61K39/395;A61K47/68;A61K51/10;A61P35/02;A61P35/00;C12R1/19;C12R1/85 |
代理公司: | 上海一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66 | 代理人: | 崔佳佳;马莉华 |
地址: | 中国香港中环德辅道*** | 国省代码: | 香港;8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pd l1 纳米 抗体 及其 编码 序列 用途 | ||
本发明公开了抗PD‑L1纳米抗体及其编码序列和用途。具体地,本发明公开一类抗人PD‑L1的特异性纳米抗体及其VHH链。还公开了编码上述纳米抗体或其VHH链的编码序列、相应的表达载体和宿主细胞,以及生产本发明纳米抗体的方法。本发明纳米抗体不仅具有高亲和力和高特异性,可用于针对PD‑L1的检测及靶向治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学或生物制药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针对PD-L1的纳米抗体及其编码序列和用途。
背景技术
程序性死亡因子1配体1(programmed death 1 ligand 1,PD-L1)又称CD274,为B7家族成员,是PD-1的配体。PD-L1属于I型跨膜蛋白,共290个氨基酸,包含1个IgV样区、1个IgC样区、1个跨膜疏水区和1个由30个氨基酸组成的胞内区。
与其他B7家族分子不同的是,PD-L1具有负向调节免疫应答的作用。研究发现,PD-L1主要表达于活化的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除淋巴细胞外,PD-L1也表达于其他多种组织如胸腺、心脏、胎盘等的内皮细胞,以及各类非淋巴系如黑色素瘤、肝癌、胃癌、肾细胞癌、卵巢癌、结肠癌、乳腺癌、食道癌、头颈癌等。PD-L1在调节自身反应性T、B细胞和免疫耐受方面具有一定广泛性,并且在外周组织T和B细胞应答起作用。PD-L1在肿瘤细胞上的高表达与癌症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
与PD-L1相结合的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death-1,PD-1)又称CD279,是CD28家族成员,其胞质区含有2个酪氨酸残基,靠近N端的1个位于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inhibitory motif,ITIM)中,靠近C端的1个位于免疫受体酪氨酸转化基序(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switch motif,ITSM)中。PD-1主要表达在活化的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表面。在正常情况下,PD-1能够抑制T淋巴细胞的功能,促进Treg的功能,从而抑制自身免疫应答,防止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但在肿瘤的发生中,肿瘤细胞表达的PD-L1与PD-1结合后却能通过对淋巴细胞的抑制性作用促进肿瘤的免疫逃逸。PD-L1与PD-1的结合可导致多种生物学变化,引起免疫调控,如能够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和活化、抑制CD4+T细胞向Th1和Th17细胞分化、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等。
单克隆抗体在癌症的检测及生物靶向治疗方面成功的应用,引起了肿瘤治疗的变革。然而,传统的单抗(150kD)分子质量过大,难穿透组织,造成肿瘤区域的有效浓度较低,治疗效果不充分;传统的抗体具有很高的免疫原性,而改造的抗体很难达到原来的亲和力。此外,完全人源化的传统抗体开发周期长,生产成本高,稳定性不够等诸多因素限制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及普及。
纳米抗体是目前最小的抗体分子,其分子量是普通抗体的1/10。纳米抗体除具备单克隆抗体的抗原反应性外,还拥有一些独特的功能特性,如分子质量小,稳定性强、可溶性好、易表达、免疫原性弱、穿透性强、靶向性强、人源化简单,制备成本低廉等,几乎完美克服了传统抗体开发周期长,稳定性较低,保存条件苛刻等缺陷。
然而,目前本领域尚缺乏令人满意的针对PD-L1的纳米抗体。因此,本领域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有效针对PD-L1的特异性纳米抗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类有效针对PD-L1的特异性纳米抗体。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抗PD-L1纳米抗体的VHH链,所述VHH链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150中任一所示。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PD-L1为人PD-L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和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和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5849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