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倾转熔铸紫杂铜精炼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57812.6 | 申请日: | 2016-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0320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4 |
发明(设计)人: | 彭保太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保太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B9/10 | 分类号: | C22B9/10;C22B15/14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6 | 代理人: | 吴称生 |
地址: | 3352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熔铸 紫杂铜 精炼 方法 | ||
技术领域:本发明属于有色金属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倾转熔铸紫杂铜的精炼方法。
背景技术:
铜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材料。随着我国经济的逐年增长,各行业对铜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而我国铜矿产资源日渐匮乏和矿石品位不断降低,因此对于废铜的回收和再生利用尤为重视。
紫杂铜是含铜量不低于90%的废杂铜,其中含有多种有害的杂质元素,例如Ni等固溶至金属中会显著降低其导电性能,而非固溶杂质例如O、S等往往与铜形成共晶或脆性化合物,降低合金塑性,这些元素往往给铜合金的后续加工和使用性能带来不利影响。绝大多数紫杂铜采用回炉重熔、精炼、电解等形式进行回收,品质较好的废铜线可以直接用于加工各种线材。废铜回收利用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为直接利用,即将高质量的杂铜精炼成纯铜或者铜合金,占废铜总量的2/3;第二类为间接利用,即通过冶炼取出废杂铜中的贱金属杂质,通常使用电解精炼提纯,占废铜总量的1/3。而直接利用比电解提纯节能50%,且避免了环境污染。因此,充分利用高科技,实现铜的高效率的回收利用,是目前解决环境及资源问题的当务之急。
传统的紫杂铜生产过程为:“熔炼—熔体转移—保温铸造”三段式结构。在紫杂铜的生产过程中,常用的转炉方式有倾动转炉、溢流转炉、潜流转炉。溢流转炉的流槽需要保证一定温度并加设熔体保护措施,潜流转炉设备投资大且运行成本高,倾动转炉作为一种成本低,效率高且可间断生产的转炉方式被许多中小企业所采用。该方式主要通过熔炼炉的转动,熔体经出铜口、流槽进入保温炉,甚至直接将铜熔体倾倒入保温炉。在这种熔炼炉和保温炉分离的模式中,存在熔体质量不稳定的问题,因为铜熔体在倾倒转移时,不能实现密封,易造成吸收空气的氧气和氢气,形成多种氧化夹渣等情况,从而导致铸锭的质量缺陷,特别是内部气孔多,铸锭致密度低。
根据已有的相关研究和专利报道,大多集中在某种精炼剂和覆盖剂的除气净化上,尚未有而针对倾转熔铸的整体熔炼工艺的完整报道。而倾转熔铸这一方式,存在严重的吸气现象,用常规的精炼剂或覆盖剂难以解决其中的技术困难,因此,需要一套系统先进的精炼方法,控制铜熔体的冶金质量,降低气孔、夹渣等的危害,提高精炼效率,促进中小铜加工企业的经济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一系列针对于倾转熔铸的精炼方法,克服倾转熔铸中熔体氧化、吸气和夹渣而导致铸坯致密度低的缺陷,实现紫杂铜低成本高效率的回收再利用。
本发明的一种倾转熔铸紫杂铜精炼方法,其特征在于,先将紫杂铜原料在感应炉中熔化,倾倒转注到保温炉前5~10分钟,在熔体中加入适量Cu-P中间合金;在铜熔体倾倒转入保温炉前,将适量Cu-RE中间合金投入保温炉;熔体全部倾倒至保温炉后,将适量经过充分脱水干燥的盐类精炼剂装入带有多排小孔的石墨管,采用氮气吹入铜熔体;对铜熔体进行充分扒渣后,采用石墨和木炭覆盖,静置20~60分钟开始铸造。
本发明一种倾转熔铸紫杂铜精炼方法,在熔体倾倒转注入保温炉前6~8分钟,加入适量Cu-P中间合金,使加入的P元素达到熔体质量的0.03%~0.06%。
本发明一种倾转熔铸紫杂铜精炼方法,在保温炉内加入的Cu-RE中间合金,加入量为使其中的稀土元素达到铜熔体质量的0.01%~0.03%。
本发明一种倾转熔铸紫杂铜精炼方法,在保温炉内采用石墨管和氮气吹入铜熔体的盐类精炼剂,其组成为20%冰晶石+50%氯化钠+20%硼砂+10%碳酸钙,加入量为熔体质量的0.1~0.3%。
本发明一种倾转熔铸紫杂铜精炼方法,熔体倾倒至保温炉后,经充分扒渣,采用石墨和木炭覆盖,静置25-35分钟开始铸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保太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江西保太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5781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联系人列表中备注信息显示方法和系统
- 下一篇:带保护装置的隔离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