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暂溶性水性涂料催干剂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51270.1 | 申请日: | 2016-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858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8 |
发明(设计)人: | 仇颖莹;盛艳花;高力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仇颖莹 |
主分类号: | C09D7/12 | 分类号: | C09D7/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1500 江苏省常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暂溶性 水性 涂料 催干剂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暂溶性水性涂料催干剂的制备方法,属于水性涂料催干剂制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水性涂料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与其他树脂相比较,水性醇酸树脂的优势在于使用大量的植物油或脂肪酸,对石油产品依赖性较小,以空气氧气的方式固化,从而使得树脂固化成本较低,并且它大大降低了含量,顺应了环保要求,因此市场前景广阔。涂料中催干剂一般不参加涂膜的组成,使用催干剂的目的就是能够催化、加速涂膜的自动氧化过程,提高其干燥速度。
涂料催干剂传统的钴、锰、铅、锌、钙等有机酸皂催干剂品种繁多,由于传统的催干剂是有机金属皂,容易溶解在有机溶剂中,但不容易溶于水中,因此直接将催干剂掺入水性体系中,会使涂料产生沉淀,漆膜光泽度下降,催干效率降低等问题。钴催干剂都依赖进口,价格昂贵,成本高。使用后,储藏时催干剂容易失干,催干剂与树脂的混溶性差,漆膜表面易产生缺陷,分散体体系稳定性降低,光泽度差。因此研究出一种催干效率高、混溶性好的水性涂料催干剂,在相关领域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目前涂料催干剂不容易溶于水中,因此直接将催干剂掺入水性体系中,会使涂料产生沉淀,漆膜光泽度下降,催干效率降低,且与树脂的混溶性差的弊端,提供了一种通过在4,4-二氨基苯甲酰苯胺催干剂分子聚合过程中,引入水溶性分子,随后通过十一烷基醇和双乙烯酮混合在浓硫酸酸化作用下,复合制备水性涂料催干剂,使其遇水有效分散,出水有效固化,提高催干剂催干效率,同时与涂料相容性较好,不发生沉淀。本发明制备步骤简单,所得产品催干效率高,与树脂混溶性好,使用后漆膜光泽度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是:
(1)按质量比1:2,将4,4-二氨基苯甲酰苯胺与质量浓度为15%的盐酸溶液搅拌混合,并置于90~95℃下水浴加热反应30~45min,随后停止加热并静置冷却至20~30℃,向其中滴加盐酸溶液质量1/2的1.0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控制滴加时间为10~15min,待滴加完成后,对其搅拌混合,并添加与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相同的甲苯,升温加热至沸腾后,保温加热2~3h;
(2)待保温加热完成后,停止加热并静置冷却至20~30℃,对其滴加与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相同的苯甲酰胺,控制滴加时间为10~15min,待滴加完成后,搅拌混合并用0.8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至7.0,随后旋转蒸发至结晶,收集结晶,制备得暂溶中间体;
(3)按重量份数计,分别称取30~55份十一烷基醇、30~45份双乙烯酮、2~3份质量浓度为98%的浓硫酸和13~22份上述制备的暂溶性中间体,放入三口烧瓶中,搅拌混合并通氮气排除空气,随后在氮气保护下,将混合物置于88~95℃下油浴加热1~2h;
(4)待油浴加热完成后,将混合物冷却降温至45~50℃,随后向混合物中缓慢滴加质量浓度为10%的碳酸钠水溶液,待调节混合物pH至7.0后,搅拌混合10~15min,再静置分层,收集水相并旋转蒸发至干,即可制备得一种暂溶性水性涂料催干剂。
本发明制得的暂溶性水性涂料催干剂比表面积为1100~1450cm2/g,体积密度为0.43~0.52g/cm3,熔融质量流量率为0.8~1.2g/10min,硬度为0.28~0.52H。
本发明的应用方法:将本发明制得的暂溶性水性涂料催干剂直接添加至水性涂料中,添加量为5~7g/kg,搅拌使其混合均匀后,涂覆于基层表面即可。该暂溶性水性涂料催干剂催干效率高,与树脂混溶性好,使用后有效提高了漆膜的光泽度和分散体体系稳定性,值得推广与使用。
本发明与其他方法相比,有益技术效果是:
(1)本发明制备步骤简单,所得产品催干效率高于其他产品28%以上;
(2)与树脂混溶性好,使用后有效提高了漆膜的光泽度和分散体体系稳定性。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仇颖莹,未经仇颖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5127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