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集成导光板式光伏发电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36638.7 | 申请日: | 2016-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631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13 |
发明(设计)人: | 郭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熊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熊猫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S10/00 | 分类号: | H02S10/00;H02S40/22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陈建和 |
地址: | 210002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集成 导光板 式光伏 发电 装置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伏发电技术领域,尤其是集成导光板式光伏发电。
二、背景技术
传统光伏发电是靠太阳能电池板平展开,光照产生电流形成给电池充电或驱动负载工作。这样的光伏电池板随着功率的增大,电池板铺开的面积会越来越大,相对安装也需要承载抗风抗雨等环境要求设计施工。本发明就是利用导光板材料设计成当面积小,仍能达到相同发电功率的设计方案。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提供一种集成导光板式光伏发电装置,采集光源将光导入双面光伏电池板上,靠光射到电池板上产生电流而发电,能提高有限光伏功率,使光伏板发电能效高,同时降低了制造成本。可用于大面积铺放受限的区域。
本发明技术方案是,集成导光板式光伏发电装置,包括光伏发电板、聚光与导光装置、导光板,聚光与导光装置通过光纤排将光导至导光板,光伏发电板与导光板相间隔的叠加,所述光伏发电板为正面与背面均布光电池的双面光伏发电板,双面光伏发电板采集光源能量,导光板是一种侧边光输入光能而上下平面输出光能的透明板,置于双面光伏发电板之间;通过聚光与导光装置中的光纤排输入光能进入导光板一种侧边,光输入后将光导入导光板的两个平面,则紧贴导光板的上下双面光伏发电板的面均接受了光能,光射到电池板上产生电流而发电,可提高整叠光伏板的输出功率。
本发明原理就是采集光源有导光材料把光导入到叠加在一起的光伏电池板上,靠光射到电池板上产生电流而发电,随着叠加光伏板的增加,提高光伏接收功率。
本发明有益效果:提供一种集成导光板式光伏发电装置,采集光源将光导入叠层的双面光伏电池板上,靠光射到电池板上产生电流而发电,单片双面光伏电池板能提高光伏功率,使光电板的平均成本降低。可用于大面积铺放受限的区域。集成导光式光伏发电原理,即采集光源光导入到叠加在一起的光伏电池板上,靠光射到电池板上产生电流而发电,随着叠加板的增加,可到提高光伏功率。本发明还体现在通过太阳能板的设计,可解决不同安装条件下的光照发电,可达到面积能效高,生产成本低。
四、附图说明
图1为光伏板与导光板的安装结构。
图2为基于太阳光聚光转为线性光源的装置示意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A光伏发电板的正面(光伏电池)可以通过阳光照射而产生电流,A光伏发电板的反面亦为光伏电池,靠反射镜采集到的阳光而形成照射而产生电流;A板正面裸露在外,可以直接接受阳光照射,而导光板的光源来源可以依靠聚光器或采光组件通过光纤导入光源至A板的反面光伏电池。聚光与导光装置将光导入光导板B(与光纤原理相同的平面导光结构),C为正面、反面光伏电池。
如图2所示,光照面的有效面积是Sa、光伏接受日照面积Sb、受日光柱面Ss。
柱面或球面聚镜1、光纤或光纤排光入口2、光纤或光纤排3、光纤或光纤排出口形成的线性灯条4、光导板5、光伏电池6。
光伏板与导光板的安装结构图如下:A板的正面电池可以通过阳光照射而产生电流,A板的反面与C板的正面依靠导光板B板导入采集到的阳光而形成照射而产生电流;依次可以叠加多层结合起来形成光伏发电的模组。
聚光与导光装置是基于太阳光聚光转为线性光源的装置,包括柱面聚镜1(聚光装置)、光纤排3、光导板5、光纤排3,柱面聚镜的焦点线处固定光纤排光入口2、光纤排出口处形成的线性灯条4与光导板5的侧面贴紧固定。所述的柱面聚镜尤其是菲涅尔平板透镜。
本发明还可以利用平凸、附加反光镜等聚光的基本物理原理实现线性光源或点光源,如图1所示。光纤排出口处形成的线性灯条4可以通过棱镜将光导出,或直接与光导板5的侧面贴紧固定引入光导板,平面结构的光导板可以通过板两面窗口将光导出,除导入光的侧面、另三个侧面均用反光材料贴平。窗口部位均装上光伏电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熊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熊猫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未经南京熊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熊猫信息产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3663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