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物料混合输送轴和多种物料混合输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36256.4 | 申请日: | 2016-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764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9 |
发明(设计)人: | 陈爱国;芦海云;顾佥;郭治;郭屹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65G33/26 | 分类号: | B65G33/26;B65G33/24;B65G33/32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诺创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28 | 代理人: | 熊保 |
地址: | 10001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物料 混合 输送 多种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物料混合输送领域,公开了一种物料混合输送轴及相应的多种物料混合输送装置,所述物料混合输送轴包括:可转动的轴体(1),所述轴体(1)上设置有轴向延伸以进行推料的内螺旋带(2)和轴向延伸以进行返料的外螺旋带(3),其中,所述外螺旋带(3)和所述内螺旋带(2)的螺旋方向相反,并且所述外螺旋带(3)的内侧边和所述轴体(1)的外周面之间具有间隔,所述外螺旋带(3)上呈夹角地设置有返料翅叶(4),所述返料翅叶(4)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内螺旋带(2)的一致,通过返料翅叶(4)的推料和抬升混料作用,该物料混合输送轴能够显著地提高物料的热混合输送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物料混合输送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物料混合输送轴和一种具有这种物料混合输送轴的多种物料混合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对生物质、富有机固体废弃物和低阶煤需要进行高效清洁的利用,为此,中低温热解技术对上述物质的清洁发挥了很大作用。例如,低品位煤炭经热处理后,一方面可以得到附加值较高的煤焦油,另一方面提质可以得到半焦(兰炭),其成分和性质趋近于烟煤,能够有效防止自燃的发生,而且便于运输和储存,可广泛用于发电、造气、化工等。
然而,在以固体热载体为核心的热解技术中,由于物料与热载体混合不均,时常出现热解不充分或局部过热的情况,尤其是对富含沥青质的物料来说,如煤直接液化残渣、重质沥青等,局部过热将会引起强粘结,以致结渣而堵塞输送管路。
为此,现有技术出现了一种螺旋物料混合装置,以实现常温物料的混合,但是,物料混合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受到螺旋混料机长度的限制,例如,行程短的混料机难以达到所需的混合效果,为此,这种螺旋物料混合装置的螺旋混料机的长度通常较长,以提高混料效果。但是,这种螺旋物料混合装置在混合输送高温物料时,时常会出现螺旋轴由于热疲劳而发生弯曲变形的现象,为了避免较长的螺旋轴由于热疲劳而发生弯曲变形,需要对螺旋轴进行冷却。为此,出现了一种双套管空心轴方案,冷却效果显著,但同时也会带走大量的热量,热载体和物料的热损失增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物料的热混合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物料混合输送轴及相应的多种物料混合输送装置,该物料混合输送轴和多种物料混合输送装置能够显著地提高物料的热混合输送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物料混合输送轴,包括可转动的轴体,固定在所述轴体上的轴向延伸以进行推料的内螺旋带,通过金属固定件与所述内螺旋带相固定的轴向延伸以进行返料的外螺旋带,其中,所述外螺旋带和所述内螺旋带的螺旋方向相反,并且所述外螺旋带的内侧边和所述轴体的外周面之间具有间隔,包含上述可转动的轴体、内螺旋带和外螺旋带的筒体或筒形壳体,其中,所述外螺旋带外边缘上设置有平面或曲面的多个返料翅叶,所述外螺旋带外边缘的内切面与所述返料翅叶的平面或曲面的切面呈小于90度的夹角,所述返料翅叶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内螺旋带的一致。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轴体转动的同时,内螺旋带能够推料进行物料的输送,而外螺旋带能够返料进行物料的混合,同时,外螺旋带上具有返料翅叶,并且返料翅叶的延伸方向与内螺旋带的旋向一致,这样,返料翅叶一方面能够与内螺旋带一样能够起到推料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返料翅叶与外螺旋带之间具有小于90度的夹角,例如两者之间形成倒立的V形结构,从而能够将物料抬起,随着螺旋的旋转,抬升到一定高度时,抬起的物料就会在自身重力下洒落,也就是,在一定高度后,将一边螺旋抬升,一边螺旋洒落,从而在输送物料的同时进一步增加混料效果,以显著地提高物料的热混合输送效果。
优选地,所述返料翅叶呈螺旋方向延伸,其占据的空间小于需混合和输送物料占据的空间的5%,优选小于需混合和输送物料占据的空间的3%。
优选地,所述返料翅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外螺旋带的一个带片的外边缘上,所述返料翅叶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外螺旋带的相邻的另一个带片的外边缘上。
优选地,所述返料翅叶的宽度与所述外螺旋带的宽度一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未经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3625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