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急救信息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32254.8 | 申请日: | 2016-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544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杨俊;周刚;周媛媛;陈启华;黄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
主分类号: | G06Q50/22 | 分类号: | G06Q50/22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慧宜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6 | 代理人: | 彭娅 |
地址: | 443003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急救 信息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设施领域,特别是一种能够提高急救效率的急救信息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急救中心是医院中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是所有急诊病人入院治疗的必经之路。医院急诊科在抢救急危重症病人生命、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急救中心的特点是患者就诊突然,病情快、变化快、病种复杂、人流量大、护士工作量大、抢救任务繁重等。因此急诊科的患者从进入急诊科,办理就诊卡、分诊、挂号、候诊、就医、缴费、抽血、做检查检验、以及取药到最终入科或离院,整个就诊流程繁多复杂。
在急救领域有“生命链”的说法,即当患者出现生命危急病情时,在前五分钟的正确处置能够大幅提高危急患者的生存几率。现有的急救系统中,多为线性进行,即按照送诊、分诊、录入资料、医生会诊、抢救、手术的顺序进行。各科室环节的衔接、设备的延迟、准备工作以及信息的沟通等工作容易耽误时间,从而影响急救的效率。或者由于信息沟通不充分,使处置方式不恰当,从而影响急救的效果。
中国专利文献CN102063665A记载了一种快速急救调度系统,以解决现有的人工调度效率低的问题。本发明主要针对调度的整体流程和急救事务的管理,从120电话呼入开始到急救车辆分派驶向现场的整个过程,提供电话呼入定位、EHR/HIS访问、指挥调度、车辆监控、信息服务、查询统计等一系列智能处理。提高了调度、出车的效率,车辆、医院还可以为接收病人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节省了宝贵的抢救时间,又能完整地保存急救全过程的数据,提高急救效率。但是该方案的调度系统主要以人工参与的方式完成,主要用途是用于解决从患者住处至医院的问题,缺少在急救过程中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以及医护人员之间的智能化信息沟通,因此不利于提高在医院内部的急救处置效率和处置方式的恰当性。整个处置步骤是由调度系统根据人的指令完成,而非由患者进行触发,仅能实现事前监控,难以实现过程控制,智能化程度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急救信息系统,能够提高信息沟通的效率,从而提高急救效率和效果,提高危急患者的生存几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急救信息系统,输入模块和输出模块与信息中枢连接;
所述的信息中枢包括数据库和数据处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包括:
CPU,用于数据的运算;
存储模块,用于缓冲数据;
IO模块,用于外部各模块和内部模块之间的通讯;
筛选模块,用于根据相关程度对数据进行分级,以输送至不同的输出对象,并在输出对象以不同的方式显示;
检索模块,用于与数据库的交互,并将结果储存在存储模块。
所述的输入模块包括指令输入和信息输入,根据不同的输入途径,确定不同信息处理的优先级别。
所述的指令输入方式包括终端手工输入、扫码输入和感应输入。
所述的信息输入方式包括终端手工输入、语音输入、视频输入和感应输入。
所述的输出模块包括以下方式:
一、终端输出,所述的终端为带有数据处理功能的智能终端;
二、语音输出,用于通过语音的方式传递数据;
三、引导装置,用于引导诊疗路径。
所述的引导装置包括手环或者医护人员的胸牌,和感应装置;
感应装置内设有:
感应器,用于感应运动的物体;
发射器,用于发射射频,以激活患者手环或者医护人员的胸牌上的激活器;
接收器,接收数据;
存储器,用于存储信息中枢发送的数据;
处理器,用于处理数据,并发送至显示屏;
手环或者医护人员的胸牌设有:
激活器,接收射频,并产生感应电流,以激活反馈器;
存储器,用于存储唯一的识别码;
反馈器,在激活后将存储器的识别码进行广播。
数据处理模块与支付平台连接。
在数据处理模块内还设有预测模块,所述的预测模块根据关键词,给出可供选择的处置方案。
一种采用上述的急救信息系统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一、在移动终端手工输入和/或扫码输入患者信息,经输入模块送入信息中枢;
二、信息中枢的数据处理模块根据患者信息在数据库中查找更多的数据,并将信息和数据发送至分诊平台的终端输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未经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3225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