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配药剂及其在防治玉米小斑病上的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610129653.9 申请日: 2016-03-08
公开(公告)号: CN105638713B 公开(公告)日: 2018-06-22
发明(设计)人: 代玉立;杨秀娟;甘林;陈福如;阮宏椿;石妞妞;杜宜新 申请(专利权)人: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主分类号: A01N47/38 分类号: A01N47/38;A01N43/653;A01P3/00
代理公司: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代理人: 蔡学俊
地址: 350013 福建省福*** 国省代码: 福建;35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 混配药剂 防治 农药技术领域 杀菌剂混配 田间抗药性 生态效益 新型药剂 作用机制 丙环唑 潜在的 异菌脲 用药量 重量比 应用 延缓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一种混配药剂及其在防治玉米小斑病中的应用,属于农药技术领域。该混配药剂以丙环唑和异菌脲为活性成分,两种活性成分的重量比为6:4。本发明通过将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混配,得到一种用于防治玉米小斑病的新型药剂,其有利于延缓田间抗药性的产生,可提高防治效果,降低用药量和使用成本,具有潜在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配药剂及其在防治玉米小斑病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玉米不仅是重要的粮食作物,还是工业、医药中的原材料以及饲料的主要来源。特别是鲜食玉米由于营养价值高、经济效益好及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已被多省市作为主要经济作物大力推广。在玉米生产过程中,玉米病害是制约玉米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由玉蜀黍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maydis(Nisikado et Miyake)Shoem]引起的玉米小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的玉米叶部真菌病害。近年来,随着鲜食玉米种植产业化的发展、玉米品种的更新和栽培制度的变革,玉米小斑病在我国玉米主产区发生日益严重。玉米小斑病在整个玉米生育期均可发生,尤其在玉米植株抽雄后的温暖潮湿条件下最有利于病害发生、流行。一般感病品种减产10%以上,严重发生年份减产20%~80%,甚至毁种绝收。该病害具有发生普遍、蔓延扩展速度快等特点,在我国现已发展成为玉米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

目前,我国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治主要采用化学防治方法。玉米种植区连年使用单一化学药剂防治玉米小斑病,容易导致田间抗药性的产生,使防治效果降低、用药成本增加。如何开发新型药剂,是当前预防和控制玉米小斑病急需解决的难题。

丙环唑(1-[2-(2,4-二氯苯基)-4-丙基-1,3-二氧戊环-2-甲基]-1氢-1,2,4三唑)是一种具有治疗和保护作用的内吸性三唑类广谱性杀菌剂,具有杀菌谱广、活性高、杀菌速度快、持效期长、内吸传导性强等特点,其作用机理是影响甾醇的生物合成,使病原菌的细胞膜功能受到破坏,最终导致细胞死亡,从而起到杀菌、防病和治病的功效。丙环唑可防治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引起的病害,特别是对小麦全蚀病、白粉病、锈病、根腐病、水稻恶苗病、纹枯病、香蕉叶斑病等病害具有特效。

异菌脲(3-(3,5-二氯苯基)-1-异丙基氨基甲酰基乙内酰脲)是二甲酰亚胺类高效广谱、触杀型保护性杀菌剂,适用于防治多种果树、蔬菜、瓜果类等作物早期落叶病、灰霉病、早疫病、黑斑病、菌核病等病害。其作用机制为抑制蛋白激酶,控制多种细胞的细胞内信号传导,包括碳水化合物结合进入真菌细胞组分的干扰作用。因此,它既可抑制真菌孢子的萌发及产生,也可抑制菌丝生长,即对病原菌生活史中的各个发育阶段均有影响。异菌脲同时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也可通过根部吸收起内吸作用。

但无论是丙环唑和异菌脲,还是其他高效杀菌剂,长期单独使用均容易使病害产生抗药性,导致防效降低、持效期缩短、用药量加大等问题,不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不同单一制剂实施科学复配,是缓解植物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的常用方法;通过不同作用机制和靶标对象的杀菌剂的复配不仅可以提高防效,大大降低农药的用量,还可扩大杀菌谱,提高杀菌效率,延缓田间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亦可减轻药害的发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混配药剂及其在防治玉米小斑病中的应用,其通过科学配比,获得适合于玉米小斑病预防控制的混配制剂,所得制剂可显著抑制玉米小斑病菌菌丝体生长,为预防控制玉米小斑病的发生危害和病害的传播蔓延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混配药剂,其以丙环唑(1-[2-(2,4-二氯苯基)-4-丙基-1,3-二氧戊环-2-甲基]-1氢-1,2,4三唑)和异菌脲(3-(3,5-二氯苯基)-1-异丙基氨基甲酰基乙内酰脲)为活性成分,其中,丙环唑和异菌脲的重量比为1~9:9~1,优选地,丙环唑和异菌脲的重量比为6:4。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2965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