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絮凝沉降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28334.6 | 申请日: | 2016-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8509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31 |
发明(设计)人: | 林喆;匡亚莉;王光辉;王章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52 | 分类号: | C02F1/52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杨晓玲 |
地址: | 22111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絮凝 沉降 方法 装置 | ||
1.一种絮凝沉降装置,包括凝聚剂贮槽(1)、凝聚剂计量泵(2)、与原水相连的自吸泵(3)、射流泵(4)、絮凝剂计量泵(5)、絮凝剂贮槽(6)和絮凝沉降槽(7),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凝聚剂贮槽(1)连接凝聚剂计量泵(2),自吸泵(3)连接射流泵(4),絮凝剂贮槽(6)连接絮凝剂计量泵(5),絮凝剂计量泵(5)连接射流泵(4),射流泵(4)的出口连接絮凝沉降槽(7)的入口;所述的絮凝沉降槽(7)包括絮凝沉降槽体、设在絮凝沉降槽体上的溢流水收集槽(701),溢流水收集槽(701)的底流处设有溢流水管(709),絮凝沉降槽体内设有中心管上锥斗(702),中心管上锥斗(702)下连有中心管(705),中心管上锥斗(702)与中心管(705)连接处设有大倾角隔板(703),大倾角隔板(703)下角上方开有连通絮凝沉降槽体下部的旁通管(710),大倾角隔板(703)下的絮凝沉降槽体内设有切向入料管(704)和螺旋隔板(706),絮凝沉降槽体下部经法兰(707)连接有底流收集斗(708),底流收集斗(708)上连有底流管(7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絮凝沉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大倾角隔板(703)与水平面的夹角不小于45°。
3.一种使用权利要求1所述装置的絮凝沉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待处理的原水经主管道a接入自吸泵(3)的入料口,凝聚剂贮槽(1)内配制好浓度的凝聚剂经管道b并入主管道a,其流量由凝聚剂计量泵(2)控制;所述的主管道a和管道b的接口距离自吸泵(3)的距离应小于自吸泵(3)的吸程;
b.凝聚剂与原水在自吸泵(3)和管道c中混合后进入射流泵(4)的工作流体入口,絮凝剂贮槽(6)配制好浓度的絮凝剂经管道d进入射流泵(4)的吸入口,其流量由絮凝剂计量泵(5)控制;
c.混有凝聚剂的原水与絮凝剂在射流泵(4)中充分混合后,经管道e送入絮凝沉降槽体的切向入料管(704);
d.由切向入料管(704)进入絮凝沉降槽体的加药原水沿螺旋隔板(706)形成的螺旋流道向下流动,在此过程中,原水中的颗粒物在药剂作用下形成大的絮凝体,絮凝体在絮凝沉降槽体下部沉降到底流收集斗(708)中,再由底流管(711)流出;溢流水由中心管(705)向上流动,经中心管上锥斗(702)进入絮凝沉降槽体上部,部分未沉降的絮体进一步沉降到大倾角隔板(703)上,并沿大倾角隔板(703)向下流动,经旁通管(710)进入絮凝沉降槽体下部的底流;澄清后的清水溢流进入溢流水收集槽(701)中,再由溢流水管(709)排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絮凝沉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道e长度小于2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28334.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