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凡纳滨对虾接力养殖模式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19614.0 | 申请日: | 2016-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667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20 |
发明(设计)人: | 黄旭雄;顾金弟;苏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A23K10/20;A23K10/22;A23K50/80;C02F3/34;C02F3/32 |
代理公司: | 上海卓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2 | 代理人: | 周春洪 |
地址: | 201306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凡纳滨 对虾 接力 养殖 模式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虾类养殖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凡纳滨对虾接力养殖模 式。
背景技术
凡纳滨对虾原产地为美洲,从1988年7月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从 美国引进我国,现如今已经成为我国养殖范围最广,养殖产量最大的虾类养殖 品种。然而,随着养殖面积和养殖密度的增加,对虾养殖池塘中水环境趋于恶 化,病原菌滋生,对虾传染性疾病及应激性疾病日益突出,池塘养殖对虾经常 出现暴发性死亡,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惨重。特别是在养殖中后期,随着池塘 养殖时间的延长及饲料投喂量的增加,养殖水体和底质往往发生恶化,加之天 气突变,极易诱发病害发生。已有的研究表明,优良的种苗,优质的养殖环境、 平衡的营养饲料和精细的管理措施是对虾养殖成功的重要保障。在选用优良种 苗和优质饲料的情况下,养殖过程中能否做到精细化管理就成为池塘对虾养殖 成败的关键。事实上,精细的管理与能否保持优质的养殖环境密切相关,如投 饵过量、换水不足、微生态调控不当等都会加剧养殖环境的恶化。而要在室外 对虾池塘养殖过程中做到精细化管理,则首先必需准确掌握池塘中对虾的数 量,由此决定投饵等管理措施的力度。不同生长阶段的凡纳滨对虾的日摄食率 已有研究。只有准确估算池塘中对虾的数量,则才有可能根据不同生长阶段对 虾的摄食率做到精准投饲,从而一方面防止饲喂不足影响对虾生长,加剧对虾 互相蚕食影响最终成活率;另一方面可以防止投饵过量对水体和底质的污染。
此外,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饲料残饵、对虾粪便及对虾代谢废物等在池 塘中累积,势必加剧池塘水质和底质的污染程度,一定程度后对对虾产生胁迫 诱发其发病,因此,要破解此困局,除了要做到精细化管理外,还要想法缩短 对虾在养成池塘中的养殖时间,防止养殖时间过久引起的水质和底质恶化。
目前,生产中室外土塘凡纳滨对虾养殖基本采用从放苗一养到底的传统模 式。传统的养殖模式池塘养殖周期长,加之全过程养殖成活率不易估算精准, 导致投饵等管理措施难以精准到位,容易造成养殖后期水质和底质的恶化,从 而引起养殖对虾因环境胁迫而产生应激及病害爆发。
综上所述,亟需一种能够提高池塘利用率,同时幼虾在养成池塘中的时间 短,水质和底质不容易恶化,且幼虾入养成池后的成活率高,投饲等养殖管理 措施容易精准化,养殖水质及微生态容易控制,从而保障高的养殖产量和养殖 效益的凡纳滨对虾接力养殖模式。而关于这种对虾接力养殖模式目前还未见报 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池塘利用率, 同时幼虾在养成池塘中的时间短,水质和底质不容易恶化,且幼虾入养成池后 的成活率高,投饲等养殖管理措施容易精准化,养殖水质及微生态容易控制, 从而保障高的养殖产量和养殖效益的凡纳滨对虾接力养殖模式。而关于这种对 虾接力养殖模式目前还未见报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凡纳滨对虾接力养殖模式,一种凡纳滨对虾接力养殖模式,整个过程 分为温室大棚池专池淡化培育标粗、过渡池高密度精细化养殖和养成池适时精 准分稀养成三个阶段,养殖过程中全程使用有益微生物(光合细菌、EM菌和微 藻)全程定向调控池塘微生态,结合轮捕轮放技术,实现不同空间内凡纳滨对 虾接力养成;主要做法是8-12个池塘作为一组,选择一个养殖池作为过渡池, 在过渡池一角构建一个温室大棚池,早期虾苗在温室大棚池内淡化培育标粗, 待室外水温稳定到18℃后转移到过渡池内进行高密度精细化养殖,待幼虾长到 4-6厘米后精准分稀到其余养成池塘中养殖,同时将过渡池和大棚池彻底消毒, 重新进水培养基础饵料,1周后再次投放一批虾苗到温室大棚池内进行淡化培 育标粗,10-15天后转移到过渡池,30-40天后将过渡池中的幼虾逐步精准补 充到养成池塘中,并留部分幼虾在过渡池中养成。
所使用的过渡池位于一组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的当中位置,其面积为全组 白对虾养成池塘面积的1/10~1/8。
所使用的温室大棚池是在过渡池内靠近排水口端阳面一角,通过下挖1米, 将挖出的土垒成池埂,并在池埂上利用钢管和双层塑料薄膜构建起东西走向, 座北朝南的长条形温室大棚池,温室大棚池内有效水深1.5米,每3-4平方米 布置一个纳米曝气盘。温室大棚池有效水体的体积约为一组白对虾养成池塘面 积的1/120-1/1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海洋大学,未经上海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1961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黄刺鱼的养殖方法
- 下一篇:河蟹和青虾池塘套样高产高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