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转向的激光球囊导管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19330.1 | 申请日: | 2016-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1599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8 |
发明(设计)人: | 程章波;韩涛;丁杭;黄烽;蔡红;姚祖武;张子力;王沆;林承元;林隆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立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8/20 | 分类号: | A61B18/20;A61B17/12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鼓楼区京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2 | 代理人: | 宋连梅 |
地址: | 3500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球囊导管 激光导管 可转向 头端 尾端 激光 激光光纤 管壁 开窗 人工血管 定位功能 覆膜支架 内嵌 球囊 衔接 延伸 联合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转向的激光球囊导管,包括一激光导管和一球囊导管,所述球囊导管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球囊导管带有球囊,所述激光导管的尾端和第一部分的球囊导管的尾端均与第二部分的球囊导管的头端相衔接;所述激光导管的头端超出第一部分的球囊导管的头端,所述第一部分的球囊导管与激光导管的管壁固定;所述激光导管头端管壁内嵌有至少四根激光光纤,且四根激光光纤一直延伸到所述第二部分的球囊导管的尾端。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可转向的激光球囊导管的使用方法,本发明以激光导管实现转向及定位功能,且实现开窗功能;激光导管和球囊导管二者的联合用于覆膜支架人工血管的精确定位开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转向的激光球囊导管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主动脉夹层及胸腹主动脉瘤的治疗已经越来越趋向于腔内化,简单的B型夹层及肾下型的腹主动脉瘤已基本上全腔内治疗;选择性的部分A型夹层也在尝试进行腔内化的治疗;胸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及肾周或肾上型的腹主动脉瘤随着分支支架、开窗支架及平行支架技术的进步也越来越多的使用腔内的方法治疗。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瘤因其微创、高效,围术期死亡率、中远期生存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不劣于甚至优于传统开放式手术,已经逐渐成为医生及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但是腔内治疗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各型内漏的发生、支架远期的移位、分支及开窗支架的远期通畅率问题及重要侧枝血管被覆盖后出现的相应脏器或肢体缺血的发生。相对于个性化定制的分支及开窗支架,原位(in situ)开窗技术更高效及经济。开窗支架技术相比于平行支架技术其I型内漏的发生率低,但原位开窗技术难度较大,技术瓶颈主要在于缺乏合适的开窗工具。
目前的开窗技术主要有两种:一是球囊导管配合穿刺针;二是激光光纤点式烧灼开窗后再跟进导丝及球囊扩张。球囊导管配合穿刺针技术需要术者通过细长且弯曲的导管用力穿刺,技术难度大,成功率不高;激光光纤的点式烧灼由于光纤在X光透视下可视性差,在穿透覆膜支架壁进入支架内后,可能会进入太深而穿透对侧血管壁,而且在光纤穿透后需退出光纤,由于烧灼出来的孔洞直径较小,由此小孔径中穿入导丝亦很困难。
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球囊导管”见公开号为:CN102294071A,公开日为:2011-12-28的中国专利,该球囊导管在导线和球囊导管一体化的球囊导管中,能够防止导线的线圈部分和球囊导管的前端部分之间产生台阶,并且提高了球囊导管的通过性。球囊导管(1)包括由树脂构成的过渡部(54),该过渡部(54)平滑地连接前端线圈部(90)的外侧线圈(91)的外形和前端侧内轴(51)的前端部的外形。该发明并不能实现可转向的球囊导管,且导丝的穿入还是存在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可转向的激光球囊导管,以激光导管实现转向及定位功能,且实现开窗功能;激光导管和球囊导管二者的联合用于覆膜支架人工血管的精确定位开窗。
本发明问题之一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可转向的激光球囊导管,包括一激光导管和一球囊导管,所述球囊导管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球囊导管带有球囊,所述激光导管的尾端和第一部分的球囊导管的尾端均与第二部分的球囊导管的头端相衔接;所述激光导管的头端超出第一部分的球囊导管的头端,所述第一部分的球囊导管与激光导管的管壁固定;所述激光导管头端管壁内嵌有至少四根激光光纤,且四根激光光纤一直延伸到所述第二部分的球囊导管的尾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部分的球囊导管的头端为平面,第一部分的球囊导管的直径为4F~8F。
进一步的,所述激光导管的头端为斜面,激光导管的直径为6F~10F。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部分的球囊导管与激光导管的管壁固定的方式为:铆钉进行固定或线圈进行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激光光纤为4~8根。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部分的球囊导管的尾部外接压力泵。
进一步的,所述激光光纤的尾部外接激光治疗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立医院,未经福建省立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1933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径向样条插值的软组织三维视觉跟踪方法
- 下一篇:一种医用电凝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