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设有斜井的富水隧道内两侧水沟间分流系统及其分流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17012.1 | 申请日: | 2016-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0460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6 |
发明(设计)人: | 陈绍华;李国良;张旭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F16/02 | 分类号: | E21F16/02 |
代理公司: | 西安新思维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61114 | 代理人: | 李罡 |
地址: | 710043***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设有 斜井 隧道 两侧 水沟 分流 系统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隧道交通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设有斜井的富水隧道内两侧水沟间分流系统及其分流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长大隧道的出现,为了满足建设工期的需要,很多隧道都要设置一个或多个斜井来辅助施工。隧道完工后,斜井内的地下水会源源不断的流向斜井底部,最终汇入隧道排水沟内排出洞外。以往的设计中,在斜井底部设置一汇水沟用来汇集斜井内的流水,然后再设置一排水沟将井底汇水沟与隧道排水沟联通,将斜井内的汇水全部排入靠近斜井侧的隧道排水沟内。如果斜井设置在同侧的个数较多且斜井汇水量较大就会出现隧道内靠近斜井侧排水沟水量过大而外溢的现象,对隧道运营安全构成了威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设有斜井的富水隧道内两侧水沟间分流系统及其分流方法,避免由于单侧水沟汇入的水量较大后出现外溢的现象,提高隧道运营的安全性。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设有斜井的富水隧道内两侧水沟间分流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两条联络涵洞、四个汇水池和两个分流仓;
两条联络涵洞横向设置于隧道的道床垫层下方,每条联络涵洞两端均与设置于斜井底部的汇水池相联通,隧道同侧的两个汇水池之间设置有分流仓;
隧道内整体道床的两侧均设置有侧沟,隧道两侧的分流仓各自通过预埋的排水管接入隧道同侧的侧沟。
联络涵洞的底板标高高于汇水池的底板标高不小于50cm。
分流仓底板与隧道的侧沟底板齐平;
分流仓和汇水池顶部均与隧道的侧沟盖板顶面齐平;
分流仓与汇水池之间的隔断上设置有分流槽,分流槽内设置有分流插板。
排水管具有不小于2%的排水坡度。
一侧汇水池的外侧设置有沉淀池,沉淀池底板与汇水池底板齐平,沉淀池顶部与汇水池顶部齐平;
沉淀池与汇水池的隔断上设置有排水槽,排水槽上设置有截流插板;
斜井内设置的排水沟接入沉淀池。
联络涵洞设置在混凝土基础上,隧道内整体道床宽度范围内的联络涵洞与与床垫层及侧沟侧壁为一整体。
排水管为钢筋混凝土管或PVC管。
设有斜井的富水隧道内两侧水沟间分流方法,其特征在于:
斜井内的渗水通过排水沟排至沉淀池内,经过沉淀后通过排水槽由沉淀池流至汇水池内,然后注满整个联络涵洞,由分流槽流至分流仓内,再通过排水管排至隧道的侧沟内。
维修情况下,关闭任何一个联络涵洞配套的截流插板和分流插板,确保流水不再进入该联络涵洞,然后通过潜水泵将联络涵洞内的积水抽干,进行相应的维修工作。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一、通过联通装置将斜井内的汇水进行了分流,减少了汇入隧道单侧水沟内的水量,降低了水沟的排水压力;
二、整体道床范围内的涵洞和道床垫层及水沟侧壁一次浇筑成型,避免出现施工缝,降低了该处道床由于渗水出现病害的几率;
三、由于地下水的不均匀性很有可能导致两侧的排水沟出现水量相差较大的情况,运营阶段工务部门可通过调整泄水槽上的插板来调整分流至两个侧沟的水量,确保侧沟水量的均衡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平面布置图。
图2为图1中的Ⅰ-Ⅰ剖面图。
图3为图1中的Ⅱ-Ⅱ剖面图。
图中,1-联络涵洞,2-汇水池,3-分流仓,4-分流槽,5-排水管,6-侧沟,7-分流插板、8-排水槽,9-截流插板,10-沉淀池,11-排水沟,12-混凝土基础,13-整体道床,14-道床垫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涉及的设有斜井的富水隧道内两侧水沟间分流系统,包括两条联络涵洞1、四个汇水池2和两个分流仓3。两条联络涵洞1横向设置于隧道的道床垫层14下方,每条联络涵洞1两端均与设置于斜井底部的汇水池2相联通,隧道同侧的两个汇水池2之间设置有分流仓3。隧道内整体道床13的两侧均设置有侧沟6,隧道两侧的分流仓3各自通过预埋的排水管5接入隧道同侧的侧沟6。排水管5具有不小于2%的排水坡度。排水管5为钢筋混凝土管或PVC管。
联络涵洞1的底板标高高于汇水池2的底板标高不小于50cm。联络涵洞1设置在混凝土基础12上,隧道内整体道床13宽度范围内的联络涵洞1与与床垫层14及侧沟6侧壁为一整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1701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耐高温的涡轮增压器壳体
- 下一篇:多工作面联合充填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