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结晶器保护渣熔融状况检测装置和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13235.0 | 申请日: | 2016-0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626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1 |
发明(设计)人: | 朱丽业;吕朝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钢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2/00 | 分类号: | B22D2/00;B22D11/111;B22D11/16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7 | 代理人: | 金华 |
地址: | 201999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结晶器 保护 熔融 状况 检测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钢铁生产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结晶器保护渣熔融 状况检测装置和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钢铁产业是一个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在钢铁厂生产各类钢铁 产品过程中,钢水的结晶成型有两种方法:传统的模铸法和连续铸钢 法。其中连续铸钢的具体流程为:钢水不断地通过冷却的结晶器,当 进入结晶器后的钢水的外表凝成硬壳后,从结晶器下方出口连续拉出, 并经喷水冷却,待外表与内部皆凝固后切成坯料的铸造工艺过程。
目前,结晶器保护渣是连铸生产操作过程中使用的多功能冶金辅 料,是一项高技术含量的辅料,其自身为含硅的非金属化合物粉末, 保护渣对连铸工序生产稳定顺行和铸坯质量的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 结晶器是一种槽形容器,器壁设有夹套或器内装有蛇管,用以加热或 冷却槽内的钢水。保护渣放置在结晶器的槽内钢水的表面,具有如下 作用:
(1)隔绝空气,既能防止空气中的氧进入结晶器内钢水发生二次 氧化,影响钢的质量,也能防止空气中的气体温度影响结晶器中的钢 水的结晶,从而对裸露的钢水绝热保温防止散热,降低过热度;
(2)捕集、溶解从钢水中上浮到钢液面的非金属夹杂物,净化钢 水;
(3)为了使得落入结晶器内的钢水流动充分和均匀受热,结晶器 在工作过程中会进行上下抖动,结晶器由冷却的铜板拼接而成,当钢 水落入结晶器后,当铜板的温度低于钢水的结晶温度时,与铜板接触 的钢水则会立即形成凝固壳,一段时间后,凝固壳增厚形成坯壳,而 当结晶器运动时,内部尚未凝固的钢水惯性较大,则会与坯壳之间形 成空隙,若此时空隙中进入空气,则会导致后续制备形成的坯料中产 生气泡,严重影响坯料的质量,因此在钢水表面铺设保护渣可以填补 坯壳与结晶器之间的空隙,防止气泡的产生;
(4)存在于结晶器铜板和凝固壳之间的保护渣起润滑作用,这样 在坯料离开时,保护渣能够防止结晶器铜板与凝固壳粘结,从而减少 拉坯阻力,提高坯料表面质量,减少漏钢。
基于上述作用,在结晶器运作过程中,钢水表面需要时时防止保 护渣的缺失。而结晶器保护渣的加入方式主要有人工手动推渣和自动 加渣两种。目前,国内连铸机厂家基本上采用人工加渣方式,由于一 次推入的保护渣过于集中,保护渣的厚度不均匀,因此容易在结晶器 钢液面和熔渣层上形成凹形坑,造成板坯产品的夹渣;自动加渣装置 的主要功能是替代人工加渣,实现保护渣恒速、均匀加入,防止铸坯 夹渣。
在添加保护渣时,若保护渣的厚度过薄,不仅容易被温度较高的 钢水熔化,且会使得钢水与空气接触使得后续铸钢的质量下降;若保 护渣的厚度过厚,则造成成本过高。因此需要对结晶器钢水表面的保 护渣的量作实时检测与监控。
然而保护渣的实时检测手段一直未有突破,无论是手动加渣还是 自动加渣,都没有明确的闭环反馈用于反馈保护渣的熔融状况,在钢 铁生产中对于保护渣的使用量、应用效果难以作出统计,无法给出明 确的评价,有碍高效高质的连铸发展要求。
中国专利CN102921913A(申请号:201210482960.7,公开日: 2013年2月13日)提出了采用激光线结合CCD相机检测保护渣厚 度的方法,通过相机检测射在保护渣及结晶器上的激光线的折弯位置, 确定保护渣的高度,与钢水液位的高度做比对,计算出保护渣的厚度。 该专利设备复杂,激光发射器以及CCD相机安装精度要求高,计算 量大,并且仅能计算一个点或者一条线的范围内保护渣的熔融情况。
中国专利CN104209480A(申请号:201410512481.4,公开日: 2014年12月17日)公开一种渣厚检测及加渣预测方法和系统,其 使用固定在旋转台上的激光测距仪检测保护渣的高度,通过与钢水高 度之差计算出保护渣的厚度情况。该专利方案设备复杂,检测设备需 要安装于结晶器的上方,安装空间有限,现场环境恶劣。
因此有必要发明一种结晶器保护渣熔融状况检测装置或者检测 方法,以实时反馈结晶器保护渣的熔融状况。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钢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宝钢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1323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出租车智能综合监管与服务系统
- 下一篇:层级组合预测通信业务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