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改善无取向硅钢板板形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05105.2 | 申请日: | 2016-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1918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06 |
发明(设计)人: | 赵彬;张军;韩卫国;宿德军;朱华群;林润杰;沈志萍;唐伟;王红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8/12 | 分类号: | C21D8/1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信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28 | 代理人: | 杨丹莉;李丹 |
地址: | 2019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善 取向 硅钢 板板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善无取向硅钢板板形的方法,其在制得无取向硅钢热轧板后依次进行常化冷却步骤、冷轧步骤和退火涂层步骤;此外,所述常化冷却步骤依次包括:预热,无氧化加热,辐射管加热,辐射管冷却,均热,快速水冷,冷却速度低于快速水冷的缓慢水冷,以及空冷。本发明所述的改善无取向硅钢板板形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善热轧钢板的板形,均匀化热轧钢板内的组织,保证钢板的磁性,并且避免了钢板的大量剪切,从而有利地提高了板材的成材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善金属板板形的方法,尤其涉及一种改善热轧钢板板形的方法。
背景技术
热轧板材的热处理退火工艺通常是采用卧式退火炉完成整个退火过程。热处理退火工艺主要应用于取向硅钢、高牌号无取向硅钢以及高效无取向电工钢等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由于用户对热轧板材产品的板形质量要求较高,特别是对于带钢的边部板形尤为关注。为此,冶金行业对于经过热处理退火工艺后的热轧板材的板形都极为重视。由于目前在热处理退火工艺中的热轧板材通常会在常化步骤中采用急冷的方式实现快速降温以获得板内优良的组织,然而,该方法的缺点在于冷却速度过快,不利于改善钢板板形,因此热轧板材的热处理退火工序还有待进一步改进之处。
目前,为了改善钢板板形,一般会采用先退火再进行急冷的方法或者在热处理后经过圆盘剪切除边浪。前者是通过热处理工艺中的急速冷却,虽然热轧板材的板材内得到了较为理想的微观组织,但是热轧板材板形的改善效果不佳。后者是通过后期裁剪处理,虽然热轧板材具备了良好的板形,但是该热轧板材却是以损失较多的成品板材为前提,由此降低了钢板的成材率。同时,上述两种方法的经济效益都相对较低。
与常规的硅钢制造方法有相同之处,取向硅钢、高牌号无取向硅钢以及高效无取向电工钢等产品也是需要经过炼钢、热轧、常化冷却、冷轧以及退火涂层等工序来完成整个产品的制造过程。在经过上述常化冷却工序后,带钢的温度通常较高且钢板板形并未得到充分的改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善无取向硅钢板板形的方法,该改善无取向硅钢板板形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善热轧钢板的板形,均匀化热轧钢板内的组织,保证钢板的磁性,并且避免了板材的大量剪切,从而有利地提高了钢板的成材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改善无取向硅钢板板形的方法,其在制得无取向硅钢热轧板后依次进行常化冷却步骤、冷轧步骤和退火涂层步骤;其中,上述常化冷却步骤依次包括:预热;无氧化加热;辐射管加热;辐射管冷却;均热;快速水冷;冷却速度低于快速水冷的缓慢水冷;空冷。
较之于现有技术中的常化冷却工序,本发明所述的常化冷却步骤依次包括预热,无氧化加热,辐射管加热,辐射管冷却,均热,快速水冷,冷却速度低于快速水冷的缓慢水冷,以及空冷。其中,快速水冷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得热轧板材中的组织更加均匀,增加再结晶晶粒,防止板材出现瓦垅状缺陷。另外,快速水冷步骤还可以使得板材中的晶粒和析出物粗化,加强板材中的(100)和(110)组分并减弱板材中的(111)组分,从而确保板材的磁性。较之于快速水冷步骤和空冷步骤,缓慢水冷的冷却速度低于快速水冷的冷却速度,但高于空冷的冷却速度,通过该步骤在实现了板材温度缓慢降低的同时,既稳定了板材内的组织,又令板材获得较为良好的板形。空冷步骤为常化冷却工序中的最后一道冷却步骤,其采用空气作为冷却介质,以确保炉外辊系不受损伤。
较之于现有技术的常化冷却步骤中通常采用的急冷方式,上述技术方案所采用的多段式冷却方式不仅使得钢板温度冷却均匀,还可以有效地去除钢板表面的明显缺陷。此外,通过多段式冷却方式还保证了钢板的最终磁性性能,有利于稳定、提高生产线上的轧机的可轧性。
进一步地,在上述快速水冷步骤中,冷却速度为10-40℃/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0510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