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力企业环境成本当量测算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04593.5 | 申请日: | 2016-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338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5 |
发明(设计)人: | 王海超;刘敦楠;叶彬;李琦;应昱杭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华北电力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Q30/02 | 分类号: | G06Q30/02;G06Q50/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00***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力企业 环境 成本 当量 测算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发电企业在发电过程中针对环境成本进行测算的技术领域。根据影响环境的主要污染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再针对各个污染物提出了不同的成本当量测算方案,并确定不同的成本当量定价方法在环境成本中的适用范围,最终给出适用中国国情的污染治理类成本当量范围。环境成本的测算可更好的开展购售电交易。
背景技术
电力行业作为一次能源消耗的重要途径,在煤耗以及污染物的排放中占据重要地位,对环境造成很大影响。在引入清洁能源机制(CDM)后,环境成本占据发电总成本的权重越来越重,因此明确环境成本显得尤为重要。在电力企业做效益最大化决策时,需要将污染物的排放权交易价格,减排成本等考虑在内。这部分成本不仅在发电环节为发电成本提供参考依据,在电力交易中也会产生很大影响。
目前存在一些测算排放物的治理成本的方法,通常为排放物治理费用除以排放量,但在某一具体污染物排放量的测算中会掺杂其他污染物,会导致污染物的成本当量计算过高。目前《京都议定书》中规定了6种受控的人为温室气体,在计算这6种污染物的治理成本时,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各受控人为温室气体折算为二氧化碳进行计算,并没有具体的CO2成本测算方案。而对于各污染物成本当量的测算方法,目前还没有相关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测算发电环境成本的算法,通过政府定价法,市场定价法与成本核算法分别测算发电环境成本,再分析三种方法对不同污染物的适用范围,最终针对不同的污染物给出完整的测算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S1.确定环境成本当量类别
环境成本由资源消耗类成本和污染治理类成本构成,资源消耗类成本在我国指碳税,污染治理类成本包括CO2、SO2、NOx、PM、污水。
S2.测算环境成本当量范围
该步骤又包括以下子步骤:
S2-1.采用三种方法分别测算环境成本当量值
(1)政府定价法
根据国内外已经实施的资源税、碳税以及排放权交易机制,考虑中国实际的经济发展和实施环境,通过类比估测确定资源税以及各类污染物的排放成本当量。
(2)市场定价法
新能源的使用,不会产生污染物,因此不会有环境成本,但是由于新能源上网电价较高,因此在市场交易机制的约束下,要使用新能源替代火电时,需要满足下列约束条件。
P新≤P火+C环境
P新为新能源的上网电价,P火为火电的上网电价,C环境为火电的环境成本。由此约束条件反推出环境成本,再基于层次分析法,得出环境成本中各类影响因子的权重系数,由此逆推出各环境因子的成本当量。
(3)成本核算法
在进行发电调度时,需要根据电厂的污染物排放量分配发电量,而增加污染物排放量所带来的效益是否大于额外购买排放权的成本是电力企业决策的关键。通过计算安装环保装置前后的初始投资和运行费用在使用年限内的贴现值差额,计算相应污染物的成本当量。
S2-2.三种方法适用范围分析
分析我国的碳税特性,及各种污染物的特性,进而确定选取适当的测算方法测算其成本当量。
S2-3.确定环境成本当量范围
通过分析三种方法适用范围,进而确定合理的环境成本当量范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根据我国国情用三种不同方法确定成本当量,根据不同机组不同地域统计得出不同的成本当量用于购售电决策,能够在购售电环节中最大限度的提高利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测算环境成本当量范围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1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发明的一种电力企业环境成本当量测算方法的较佳实施例的具体步骤如下:
S1.确定环境成本当量类别
环境成本由资源消耗类成本和污染治理类成本构成,资源消耗类成本在我国指碳税,污染治理类成本按地域划分为三类,分别为①本地治理,包括污水和固体颗粒物PM。②区域治理,包括SO2、NOx。③全球治理,即CO2。
S2.测算环境成本当量范围
该步骤又包括如下子步骤:
S2-1.采用三种方法分别测算环境成本当量值
(1)政府定价法
根据国内外已经实施的资源税、碳税以及排放权交易机制,考虑中国实际的经济发展和实施环境,通过类比估测确定资源税以及各类污染物的排放成本当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华北电力大学,未经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华北电力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0459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