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同时强化去除痕量磷和有机物的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04447.2 | 申请日: | 2016-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1799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1 |
发明(设计)人: | 王威;张欣桐;何皎洁;冯惠;王俏;崔福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0/20 | 分类号: | B01J20/20;B01J20/28;B01J20/30;C02F1/28;C02F1/58;C02F101/10;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侯静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同时 强化 去除 痕量 有机物 吸附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一种同时强化去除痕量磷和有机物的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涉及一种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是要解决现有的吸附剂对水中痕量磷去除率低、有机物和磷不能同时去除的问题。该吸附剂为镧‑聚丙烯腈基碳纳米纤维材料,方法:一、将La(NO3)3·6H2O溶于DMF中,加入PAN,溶解,得到PAN的DMF溶液,对溶液进行高压静电纺丝得到纺丝膜,将得到的纺丝膜经碱液处理后,使用去离子水反复冲洗,烘干;二、将烘干的纺丝膜置于管式炉中,在空气中预氧化,碳化,将碳化后的材料浸于碱液中,浸泡后使用去离子水冲洗碳材料至中性,烘干,即得到吸附剂。本发明可同时并有效的对痕量磷和有机物进行去除。本发明用于碳吸附材料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饮用水安全问题,对水质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人们能够直接接触到的是龙头水,因此龙头水的水质直接影响了人们对水处理系统的评价。自来水在管网中常需较长时间的停留,部分地区此时间可长达2天,停留时间越长,饮用水受到管网二次污染的可能性越大——管网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会直接影响龙头水水质,给人们的健康埋下隐患,因此饮用水生物稳定性问题亟待解决。
控制管网二次污染的方法有多种:冲洗管网,加大消毒剂剂量、控制细菌营养源等。其中控制细菌生长的营养源相对其他方法更为经济、有效、安全。目前,可同化有机碳(AOC)已被用作评价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指标,而微生物生长的限制因子除了碳源外还有氮、磷等。有研究表明,相对于以AOC为限制因子,降低水中磷含量能够更加有效地控制微生物生长。因此,去除水中的磷能够有效地控制管网二次污染。而自来水厂出水中的磷含量较低,一般在μg/L级别,而现有的水处理工艺对痕量磷的处理效果并不能达到生物稳定水平,且有机物等污染物的存在可能会影响除磷效果。若能同时去除水中的碳源和磷源,管网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将会得到更加有效的控制,而在有机物去除方面,碳材料具有突出的优势,因此能够应对复合污染问题的除磷碳材料的开发势在必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要解决现有的吸附剂对水中痕量磷去除率低、有机物和磷不能同时去除的问题,提供一种同时强化去除痕量磷和有机物的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同时强化去除痕量磷和有机物的吸附剂为镧-聚丙烯腈基碳纳米纤维材料,是将纳米级镧化合物均匀负载到碳纳米纤维内部和表面得到的。
上述同时强化去除痕量磷和有机物的吸附剂的制备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将La(NO3)3·6H2O溶于DMF(二甲基甲酰胺)中,然后按一定质量比加入PAN(聚丙烯腈),于50~100℃加热至PAN完全溶解,得到PAN的DMF溶液,然后对PAN的DMF溶液进行高压静电纺丝得到纺丝膜,将得到的纺丝膜经碱液处理后,使用去离子水反复冲洗至pH中性,烘干;
二、将烘干的纺丝膜置于管式炉中,在空气中对其预氧化,然后在氮气保护下进行碳化,将碳化后的材料浸于碱液中,浸泡一段时间后使用去离子水冲洗碳材料至中性,烘干,即得到吸附剂。
步骤一中PAN与La(NO3)3·6H2O质量比为(1~10):1。
步骤一所述PAN的DMF溶液中PAN与DMF的质量比1:(7.3~19)。
步骤一中高压静电纺丝电压为15~20kV,湿度为20%以下,接收距离为10~20cm。
步骤一和二中所述碱液为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钾溶液或氨水,碱液浓度为0.1mol/L。
步骤一中纺丝膜在碱液中浸泡时间为10~16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0444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