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通过使用机器码为基础的加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03683.2 | 申请日: | 2016-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9093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4 |
发明(设计)人: | 孙天祥;江佳峻;黄德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9/08 | 分类号: | H04L9/08;H04L29/06 |
代理公司: | 四川省成都市天策商标专利事务所 51213 | 代理人: | 刘兴亮 |
地址: | 621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过 使用 机器码 基础 加密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过使用机器码为基础的加密方法。该方法主要利用机器码在非对称加密算法下加密;当主机为两台时,所述非对称加密算法的密钥分别为两台建立会话的主机的机器码,即加密密钥为发送信息的主机的机器码,解密密钥为接受信息的主机的机器码;当主机为两台以上时,所有主机的机器码进一步进行加密、散列生成一个公用密钥,所述非对称加密算法的密钥分别为公用密钥和各主机的机器码,即加密密钥为公用密钥,解密密钥为接收信息的主机的机器码。本发明的信息传输加密方法,有效的解决了会话数据被窃取的问题,避免了隐私信息的泄漏,以使信息传输的应用程序安全性更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信息传输加密的方法,具体涉及一种通过使用机器码为基础的加密方法。
背景技术
机器码指的是将硬件序列号经过一系列加密、散列形成的一串序列号。硬盘,CPU都有一个无法修改的识别码。网卡的MAC其实也算一种,但它是可以人为修改的。机器码是由电脑硬件信息产生,不会改变,如果格式化硬盘或重装系统则可能会改变。如果中了病毒,则也可能会改变。通常情况下,我们取的机器码是来自硬盘、主板或CPU,当这三种硬件改变时可能会致使机器码改变而需要重新注册,其它硬件改变则没有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硬盘,一般情况下硬盘的改变都需要重新注册。主板和CPU只有极个别情况下才使用。
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存在的危害主要为中间人攻击(MITM),包括SMB会话劫持、DNS欺骗、代理服务器等方式,通过拦截正常的网络通信数据,并进行数据篡改和嗅探,而通信的双方却毫不知情。其危害体现在:
当主机A、和主机B通信时,都由主机C来为其“转发”,而A、B之间并没有真正意思上的直接通信,他们之间的信息传递同C作为中介来完成,但是A、B却不会意识到,而以为它们之间是在直接通信。这样攻击主机在中间成为了一个转发器,C可以不仅窃听A、B的通信还可以对信息进行篡改再传给对方,C便可以将恶意信息传递给A、B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当A、B通信时,C不主动去为其“转发”,只是把他们的传输的数据备份,以获取用户网络的活动,包括账户、密码等敏感信息,这是被动攻击也是非常难被发现的。
因此,如何利用机器码解决上述中间人攻击的危害,是本发明的研究方向。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聊天软件或者是邮箱系统等信息交流软件安全性很弱,会话过程中的信息由于没有安全的保护,容易造成隐私信息泄漏的问题,提供一种通过使用机器码为基础的加密方法。该方法能解决会话数据倍窃取的问题。
[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的技术效果,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利用机器码是由电脑硬件信息产生,不会改变,如果格式化硬盘或重装系统则可能会改变的特点,提出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通过使用机器码为基础的加密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当主机间成功建立会话后,各主机分别向其余主机请求获取机器码,各主机内的应用程序生成机器码后立即相互交换彼此的机器码;并且各主机的机器码与本次会话进行绑定,如果检测到机器码发生变化,则本次会话强行中断;
步骤2,对本次会话建立起至断开前的所有信息利用非对称加密算法进行加密,并且所述非对称加密算法的文件设定为不可读写;当主机为两台时,所述非对称加密算法的密钥分别为两台建立会话的主机的机器码,即加密密钥为发送信息的主机的机器码,解密密钥为接受信息的主机的机器码;当主机为两台以上时,所有主机的机器码进一步进行加密、散列生成一个公用密钥,所述非对称加密算法的密钥分别为公用密钥和各主机的机器码,即加密密钥为公用密钥,解密密钥为接收信息的主机的机器码;
步骤3,当主机间成功断开会话后,解除各主机的机器码与本次会话的绑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0368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