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泵控制器的电源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01305.0 | 申请日: | 2016-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768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1 |
发明(设计)人: | 陈宜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州谊聚机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35 | 分类号: | H02J7/35;H02J9/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7511 浙江省台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泵 控制器 电源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源电路,尤其涉及一种水泵控制器的电源电路。
背景技术
太阳能应用技术和光伏发电技术的不断进步带来了光伏水泵行业的发展。光伏水泵已经在灌溉业中崭露头角,并且获得了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的青睐。
光伏水泵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光伏电池板的电力,通过控制器的功率变换作用,驱动直流电机或交流电机从而带动水泵运行,通常用于农田灌溉,家畜饲养,生活用水以及喷泉景观等不同场合。太阳能是最清洁无污染的绿色能源,同时也是可再生的能源,更有利于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在太阳能的应用领域中,太阳能光伏提水(抽水)是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在使用中,因实际用水需求量的不均衡性及光照条件的不确定性,往往出现较弱的光照强度对应的水泵出水量与当前用户的实际用水需求不相符,出水量不能满足用户当前的用水需求。按目前的光伏水泵设计,此时用户需暂时脱开光伏发电阵列,将电源切换到市电或柴油发电机上,使水泵能满负荷运转,满足供水需求。而此时光伏阵列的发电量就被白白浪费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双供电模式的水泵控制器的电源电路,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水泵控制器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蓄电池供电模块,所述蓄电池供电模块连通蓄电池端和控制器,蓄电池端向控制器供电;
太阳能供电模块,所述太阳能供电模块连通太阳能端和控制器,太阳能端向控制器供电;
电压监测模块,所述电压监测模块包括监测蓄电池端电压和和输出电压;
充电模块,连通太阳能供电模块与蓄电池供电模块,用于太阳能端给蓄电池端充电;
电源切换开关,所述电源切换开关包括与太阳能供电模块连接的第一开关,与蓄电池供电模块连接的第二开关,且所述电源切换开关用于切换蓄电池电源、太阳能电源以及无电源的三种电源选择档位。
进一步的,所述太阳能供电模块包括第一功率MOS管M8和第二功率MOS管M9,所述第一功率MOS管M8的源极和第二功率MOS管M9的源极共同连接至第一开关的蓄电池电源端,所述第一功率MOS管M8的栅极和第二功率MOS管M9的栅极共同连接至第一开关的无电源端,所述第一功率MOS管M8的栅极和第一功率MOS管M8的源极之间连接有第一二极管D5和第一电容C3并联的电路,所述第一功率MOS管M8的漏极接地,第二功率MOS管M9的漏极连接至太阳能端的负极,第一开关的太阳能电源端与太阳能端的正极连接;
当第一功率MOS管M8和第二功率MOS管M9的导通后,太阳能端与水泵控制器建立连接,太阳能端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直接输出电压。
进一步的,所述蓄电池供电模块包括第三功率MOS管M7和第四功率MOS管M10,所述第三功率MOS管M7的源极和第四功率MOS管M10的源极相连,所述第三功率MOS管M7的栅极和第四功率MOS管M10的栅极共同连接至第二开关的蓄电池电源端,所述第三功率MOS管M7的漏极连接蓄电池的负极,第四功率MOS管M10的漏极接地,且第四功率MOS管M10的漏极还经过第二电容C2、第二二极管D2的并联电路后连接至第二开关的的太阳能电源端,第二开关的无电源端连蓄电池的正极;
当第三功率MOS管M7和第四功率MOS管M10的导通后,蓄电池与水泵控制器建立连接,蓄电池直接输出电压。
进一步的,所述充电模块包括第一放大三极管Q1和第二放大三极管Q2,所述第一放大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驱动信号,第一放大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第一放大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通第二放大三极管Q2的基极,第二放大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工作电源,第二放大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至第一开关的无电源端,所述第一开关的太阳能电源端与第二开关的无电源端连通;
当第一放大三极管Q1的基极接收到驱动信号后,第一放大三极管Q1和第二放大三极管Q2导通,驱动第一功率MOS管M8和第二功率MOS管M9导通,且太阳能供电模块与蓄电池供电模块连通,太阳能端给蓄电池充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州谊聚机电有限公司,未经台州谊聚机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013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配网分布式故障监控系统
- 下一篇:机器人电磁感应式自动充电系统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