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毛尖茶的生态种植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610095702.1 | 申请日: | 2016-02-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241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06 |
| 发明(设计)人: | 覃东院;覃富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贵港市覃塘富伟茶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01G17/00 | 分类号: | A01G17/00;A01G13/00;A01C2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罗保康 |
| 地址: | 537115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毛尖 生态 种植 方法 | ||
1.毛尖茶的生态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内容:
(1)品种的选择和改良;将原产地的品种优良、根系发达、耐寒、耐旱、茶汤味道鲜浓甘爽的茶树作为砧木,将外地品种优良、白毫明显、叶子色泽翠绿光润、汤色黄绿清澈,香气清高持久,滋味鲜醇回甘的品种作为接穗,进行芽接和枝接,使其继承原产地品种和外来品种的优点;
(2)选择种植环境;选择远离工矿企业、繁华公路、容易污染的山地建设茶园,要求四周植被丰厚、容易灌溉,土壤酸碱度为pH=5.0-6.5;
(3)整地;茶园的建设初期要平整土地,深挖生长槽40厘米以上,将生土翻出,然后加入伴有草木灰和硫酸亚铁的河泥或塘泥放到槽内作为基肥,每100公斤干河泥或塘泥加入3-5公斤的草木灰和0.2-0.5公斤的硫酸亚铁混合;
(4)种植;嫁接以后的茶树苗在春节以后在气温15℃以上天气阴天,无太阳暴晒的下午移栽,采用双行种植,移栽头三天浇水保湿;
(5)施肥;毛尖茶的施肥分春夏和秋冬,春夏采摘茶叶的季节施水肥,施用沼气池的水或人畜尿,每采摘一次茶叶施用一次,使其茶树根部湿润而不流淌出外,秋冬距离茶树根部5-10厘米的地方挖沟施固体肥,固体肥是将牛羊粪便加入切碎的秸秆和硫酸亚铁、钙镁磷肥进行堆放发酵;
(6)防治病虫害;防治茶毛虫和茶尺蠖;
防治茶毛虫和茶尺蠖方法如下:a、人工捕抓.每年11月至翌年4月,人工摘除带害虫卵块、幼虫的枝叶及扩囊,摘除越冬卵块,b、放养并保护寄生峰;捕杀幼虫,茶园修剪、台刈下来的茶树枝叶,先集中堆放在茶园附近,让天敌飞回茶园后再处理;c、在茶园周围种植一些不同时期开花的蜜源植物,作为天敌昆虫的补充营养基地;d、结合中耕培土适时灭蛹;e、诱杀成虫;点灯诱蛾;性诱;f、在茶园放养鸡,给鸡自由采食害虫;g、当大面积出现虫害时,将重量含量2.5%鱼藤酮乳油加入5%的松油醇水乳液复配成300--500倍液使用防治,安全间隔期均为3-5天;
(7)茶树修剪,幼年、成年或衰老茶树,在每年的11月底修剪;茶树定型修剪要根据茶树生长势适时进行;注意嫁接部位下部的茶芽要全部剪掉;修剪以后喷施一次叶面肥;
(8)茶园除草,茶园长出杂草时,用锄头不连根铲草或用修剪刀剪除,不使用除草剂;放置水土流失及除草剂污染茶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毛尖茶的生态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步的品种的选择和改良的砧木为扦插苗或实生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毛尖茶的生态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4)步的双行种植是双行条植大行距150厘米,小行距30厘米,株距25~30厘米,每丛1~2株茶苗,呈“品”字形排列,亩植2500~3500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毛尖茶的生态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5)步的固体肥是每100公斤牛羊粪便添加切碎的秸秆100公斤,0.2-0.5公斤硫酸亚铁和3-5公斤的钙镁磷肥,发酵时间为30天以上;牛羊粪便加入切碎的秸秆和硫酸亚铁、钙镁磷肥堆放发酵可以减少臭味和昆虫滋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毛尖茶的生态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6)步在茶园周围种植一些不同时期开花的蜜源植物是种植十字花蔬菜、荔枝、龙眼树、丝瓜和金银花。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毛尖茶的生态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7)步叶面肥的原料重量百分数为:尿素5%;磷酸二氢钾3%;硫酸亚铁1%;硫酸铜0.5%;四硼酸钠0.3%加入发酵的人畜尿10%,加清水至1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贵港市覃塘富伟茶业有限公司,未经广西贵港市覃塘富伟茶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95702.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果树种植土壤及其种植方法
- 下一篇:一种草坪螨虫害防治的新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