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单向功能的无针加药接头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95268.7 | 申请日: | 2016-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980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0 |
发明(设计)人: | 林森;李涛;梁栋科;吴德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康德莱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5/14 | 分类号: | A61M5/14;A61M5/36;A61J1/20 |
代理公司: | 上海兆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有限合伙) 31241 | 代理人: | 李征旦 |
地址: | 20181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单向 功能 无针加药 接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单向功能的无针加药接头。
背景技术
随着医疗市场对病人安全的重视,以及对医护人员安全的重视,市场上越来越 多的使用无针加药接头进行输注。目前市场上存在各种无针加药接头根据使用时产 生的压力不同,又分为正压接头,负压接头。由于负压接头在使用过程中稍不注意 就可能会回血现象,处理不当会形成血栓危害患者,正压接头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 一个正压将管路中的液体冲向血管,可以的防止回血,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必须配合 其他器械(止流夹)才能起到作用,要求护士改变操作习惯,严格遵守操作顺序进 行操作,中间的顺序更改可能导致接头起不到防回血的功能,甚至导致接头密封不 了,使接头内部细菌滋生,为患者带来额外的风险。
申请号为201020147966.5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无针加药接头,包括胶塞、接 头座和具有内腔的接头盖,可实现无针加药,避免了针头对药液产生污染,使用灵 活,无需其他配件或者步骤就能实现无针加药的功能;产品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但是该无针加药接头不具备单向功能,在输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回血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带单向功能的无针加药接头, 能够使输液操作是只能从体外到体内进行,保证了输液过程中不会出现回血现象。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单向功能的无针加药接头,包括鲁尔公接 头、接头连接件、鲁尔母接头、胶塞和单向阀膜片,其中:
所述鲁尔公接头的下端开口内设置有一支撑柱和若干凸台,所述若干凸台环绕 所述鲁尔公接头的下端开口的内壁面设置,所述支撑柱呈倒三角形,且所述支撑柱 位于所述鲁尔公接头的下端开口的中部;
所述接头连接件的内部开设有一上下贯通的通道,所述接头连接件的上端开口 内设置有一凸缘和若干筋条,所述若干筋条均布在所述接头连接件的上端开口的内 壁面,所述凸缘呈环形,且所述凸缘位于所述筋条的下方;
所述鲁尔公接头通过所述接头连接件与所述鲁尔母接头相连,所述鲁尔公接头 的下端开口卡接住所述接头连接件的上端开口,所述鲁尔母接头的上端开口卡接住 所述接头连接件的下端开口;
所述单向阀膜片设置在所述鲁尔公接头与所述接头连接件之间,且所述单向阀 膜片的下表面与所述接头连接件上的凸缘的上表面接触设置,所述单向阀膜片的上 表面与所述鲁尔公接头上的支撑柱的底端接触设置;
所述胶塞置于所述鲁尔母接头的内腔内,且其上端套接在所述接头连接件的下 端开口内,所述胶塞内开设一上端开口通道且与所述接头连接件的通道连通,所述 胶塞的下端面与所述鲁尔母接头形成密封结构。
上述的一种带单向功能的无针加药接头,其中,所述鲁尔公接头的顶端为插管 接头。
上述的一种带单向功能的无针加药接头,其中,所述鲁尔公接头具有内螺旋接 口。
上述的一种带单向功能的无针加药接头,其中,所述鲁尔公接头、接头连接件 和鲁尔母接头均由聚碳酸酯材料制成。
上述的一种带单向功能的无针加药接头,其中,所述胶塞由硅胶材料制成。
上述的一种带单向功能的无针加药接头,其中,所述支撑柱的下端延伸在所述 鲁尔公接头的外部。
本发明的带单向功能的无针加药接头,对申请号为201020147966.5的中国专利 一种无针加药接头,进行了改造和创新;使产品更加安全,可靠。本发明的带单向 功能的无针加药接头能够使输液操作是只能从体外到体内进行,保证了输液过程中 不会出现回血现象,另外,本发明的带单向功能的无针加药接头可以让医护人员放 心得按照个人习惯进行输液操作,不会出现接头不密封和不会弹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发明的带单向功能的无针加药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b为图1a的A-A向剖视图;
图1c为图1a的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2a为鲁尔公接头的立体结构图;
图2b为鲁尔公接头的主视图;
图2c为图2b的C-C向剖视图;
图3a接头连接件的立体结构图;
图3b为接头连接件的主视图;
图3c为图3b的D-D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康德莱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康德莱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9526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时间显示与控制的医疗静脉注射装置
- 下一篇:双循环注射用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