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诱导灰飞虱若虫生殖滞育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85893.3 | 申请日: | 2016-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385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翟一凡;林清彩;郑礼;于毅;陈浩;孙猛;尹园园;周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7/033 | 分类号: | A01K67/03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1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诱导 灰飞虱 若虫 生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害虫防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诱导灰飞虱若虫滞育的方法。
背景技术
灰飞虱Laodelphaxstriatellus,属于半翅目飞虱科灰飞虱属,主要分布 区域为南自海南岛、北至黑龙江、东自台湾省和东部沿海各地,西至新疆 均有发生,以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发生较多。灰飞虱的寄主是各种草坪 禾草及水稻、麦类、玉米、稗等禾本科植物,它不仅能取食或危害粮食作 物(如水稻、小麦、大麦、玉米、高梁等)和经济作物(甘蔗),冬季还 能在看麦娘、稗草、李氏禾和双穗雀稗等多种禾本科杂草植物上越冬,并 且能够传播多种病毒病,造成病害的普遍流行,进而对农业生产带来巨大 的损失。
灰飞虱的成、若虫均以口器刺吸水稻汁液为害,一般群集于稻丛中上 部叶片,近年发现部分稻区水稻穗部受害亦较严重,虫口大时,稻株汁液 大量丧失而枯黄,同时因大量蜜露洒落附近叶片或穗子上而孳生霉菌,但 较少出现类似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虱烧"、"冒穿"等症状。灰飞虱是传播条 纹叶枯病等多种水稻病毒病的媒介,所造成的危害常大于直接吸食危害, 被害株表现为相应的病害特征。尤其是近年来灰飞虱发生危害逐步加重, 已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加重了危害的程度,加大危害的范围,而 且随着农药大量不合理、不规范的使用使得灰飞虱抗药性逐渐增强,使得 灰飞虱的防治难度加大,严重影响了粮食安全。
目前,对于灰飞虱的防治方式主要包括:1、农业防治:选用抗(耐) 虫水稻品种,进行科学肥水管理,创造不利于白背飞虱孳生繁殖的生态条 件;2、生物防治:充分利用灰飞虱的捕食性天敌对控制灰飞虱的发生危害 能起到明显的效果;3、化学防治:根据水稻品种类型和飞虱发生情况,采 取重点防治主害代低龄若虫高峰期的防治对策,如果成虫迁入量特别大而 集中的年份和地区,采取防治迁入峰成虫和主害代低龄若虫高峰期相结合 的对策。但是,上述常规方式均存在着防控周期长、防治不稳定或者试剂 残留量较大、易对作物造成污染等问题。
昆虫滞育指是在昆虫受到不利环境变化的某种信号刺激,通过体内一 系列生理、生化变化的编码过程,诱导其生长、发育和繁殖停止的现象。 昆虫滞育有助于帮助昆虫度过不良环境,维持种群和个体的生存;同时也 有助于昆虫群体发育整齐,增强雌雄个体间交配的机率,以利产生更多的 后代,保证种的繁衍;因此,昆虫滞育对昆虫种的延续有重要意义。而人 类对昆虫滞育的研究则为人类合理利用益虫、消灭害虫提供了极为重要的 理论依据,也为灰飞虱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诱导灰飞虱滞育的方 法,并进一步明确了灰飞虱滞育虫态及滞育诱导条件,为灰飞虱的综合防 控,及更有效降低其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提供基础理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述的诱导灰飞虱若虫滞育的方法,包 括以下步骤:
(1)在灰飞虱雌雄成虫配对产卵期间,进行光照饲养,控制光周期光 暗比为L14-16:D8-10;
(2)将灰飞虱虫卵进行光照诱导处理,控制光周期光暗比为L8-13.5: D10.5-16,即可使灰飞虱若虫滞育;或者,
(2')待处理后的虫卵发育至若虫后进行光照诱导处理,控制光周期 光暗比为L8-13.5:D10.5-16,即可使灰飞虱若虫滞育。
所述步骤(1)中,所述光照饲养步骤中,控制光周期的光暗比L15: D9。
所述步骤(1)中,所述光照饲养步骤是在温度24-27℃、湿度70%-80% 条件下进行的。
所述步骤(1)中,所述光照饲养步骤中的光照强度均为10000lx。
所述步骤(2)及(2')中,所述光照诱导处理步骤中,控制光周期的 光暗比L8-11:D13-16。
所述步骤(2)及(2')中,所述光照诱导处理的步骤是在温度为20±1℃、 湿度70%-80%条件下进行的。
所述步骤(2)及(2')中,所述光照诱导处理的步骤中的光照强度均 为10000lx。
所述步骤(2')中,所述若虫为发育龄期在1-3龄的若虫。
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诱导灰飞虱若虫滞育的方法在防治灰飞虱虫害领 域中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8589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黑水虻预蛹冷藏保存方法
- 下一篇:新型罗氏沼虾幼体饵料分离器
- 基于基因沉默技术的灰飞虱致死基因片段Tubulin及其dsRNA
- 一种快速检测单头灰飞虱体内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方法
- 灰飞虱抗药性基因CYP6AY3v2、降低灰飞虱抗药性的基因片段及其应用
- 灰飞虱抗药性羧酸酯酶基因LSCE12、降低灰飞虱抗药性的基因片段及其应用
- 灰飞虱抗药性雌激素相关受体基因LSERR、降低灰飞虱抗药性的基因片段及其应用
- 灰飞虱致死基因片段ATPase及其应用
- 灰飞虱致死基因片段Transcription factor IIB及其应用
- 灰飞虱致死基因片段Ribosomal protein L9e及其应用
- 灰飞虱致死基因片段Ribosomal protein L19及其应用
- 降低灰飞虱产卵量的细胞凋亡基因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