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SCR脱硝催化剂工业中试性能测试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82351.0 | 申请日: | 2016-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288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发明(设计)人: | 童小忠;王洁;刘春红;袁伟中;邬东立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浙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1/10 | 分类号: | G01N31/10 |
代理公司: | 浙江翔隆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06 | 代理人: | 竺琪明 |
地址: | 310003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scr 催化剂 工业 性能 测试 装置 方法 | ||
1.一种SCR脱硝催化剂工业中试性能测试装置,包括一与锅炉尾气管路通连的测试装置,所述锅炉尾气管路包括依次串联的省煤器(1)、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器(2)、空气预热器(3)以及除尘器(4),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装置包括一与所述省煤器(1)出气口通连的配气部、一与所述空气预热器(3)出气口通连的反应部以及一设置在所述反应部上的测量部,所述测试装置通过配气部、反应部对锅炉尾气实现配气、反应,并通过所述测量部进行样气采集和分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SCR脱硝催化剂工业中试性能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气部包括依次串联第一滤尘器(5)、第一级换热器(6)、第二级滤尘器(28)、第二级换热器(7)、混合器(8)的配气管(9),所述配气管(9)的首端与所述省煤器(1)出气口通连,尾端通连所述反应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SCR脱硝催化剂工业中试性能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气部包括气体调质组件和水蒸气调质组件,所述气体调质组件包括一集流管(10)、分别通过单向阀与所述集流管(10)通连的一氧化氮调质单元(11)、二氧化硫调质单元(12)、氧气调质单元(13)以及氮气调质单元(14),所述集流管(10)外连端穿过所述第一级换热器(6)后与所述混合器(8)进气口通连,所述水蒸气调质组件包括一储水罐(15)以及一与所述储水罐(15)连接的水蒸气发生器(16),所述水蒸气发生器(16)的出气口与所述混合器(8)进气口通连。
4.根据权利要求2-3任一所述的一种SCR脱硝催化剂工业中试性能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部包括一氨气发生组件、内设容置腔的反应舱(17)以及一排气结构,所述配气管(9)通过一反应管组与所述容置腔通连,所述容置腔通过所述排气结构与所述空气预热器(3)出气口通连,所述氨气发生组件与所述反应管组通连,所述容置腔内放置脱硝催化剂(18)。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SCR脱硝催化剂工业中试性能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包括若干首尾通连且与全尺寸催化剂(18)轮廓匹配的容置区段(19),所述反应管组包括一与所述配气部通连的反应主管(20)以及与各容置区段(19)首端通连的反应支管(21),所述反应支管(21)均通过对应的调节阀与所述反应主管(20)通连,所述排气结构包括一中段设引风机(22)的排气主管(23)以及通过流量阀与所述排气主管(23)通连的排气支管(24),所述排气支管(24)的进气端与末段所述容置区段(19)的尾端对应通连,所述排气主管(23)的出气端与所述空气预热器(3)出气口通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SCR脱硝催化剂工业中试性能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舱(17)内设有两个条状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内设有三个容置区段(19),所述反应支管(21)为六根,所述排气支管(24)为两根,相邻催化剂(18)间设有间隙,首段所述容置区段(19)的首端设有声波吹灰器(25),所述氨气发生组件包括一氨气发生器(26)以及一加热器(27),所述氨气发生器(26)通过管路依次串连一单向阀和所述加热器(27)后与所述反应主管(20)通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SCR脱硝催化剂工业中试性能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滤尘器(28)的出气口和混合器(8)的进气口间设有一带第六控制阀(29)的跨接管(30),所述排气结构包括一降温组件,所述降温组件包括一设于所述排气主管(23)首段的第一控制阀(31)、通连所述第一控制阀(31)进气口与所述第二级换热器(7)进气口的降温管(36)以及通连所述第一控制阀(31)出气口与所述第二级换热器(7)出气口的回流管(37),所述降温管(36)和回流管(37)上分别设有第二控制阀(32)和第三控制阀(33),位于第二滤尘器(28)与第二级换热器(7)间、第二级换热器(7)与混合器(8)间的配气管(9)上分别设有第四控制阀(34)和第五控制阀(3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浙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浙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82351.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镀铬废水中电解回收六价铬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三段式电镀废水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