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五宫格的智能电视UI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81011.6 | 申请日: | 2016-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2192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0 |
发明(设计)人: | 余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N21/431 | 分类号: | H04N21/431;H04N21/482;H04N21/475;H04N21/485;H04N21/488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吴中伟 |
地址: | 621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五宫格 智能 电视 ui 设计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智能电视领域,其公开了一种基于五宫格的智能电视UI设计方法,解决传统智能电视UI框架存在的缺陷,以实现快捷、精准、智能的访问。本发明以“五宫格”为核心搭建UI框架,“五宫格”和遥控器上、下、左、右、确认一一映射,结合“短按”、“长按”、“超长按”等按键方式,实现快捷操控;并根据老、中、青、幼用户群建立“主题素材库”,支持广泛的订制、修改和编辑;结合用户角色识别,实现UI界面随用户角色的变化而实时变化,UI界面将更加丰富多彩、个性突出;此外以用户角色为中心,呈现内容随着时间、用户角色、功能模块等三要素的变化而实时、动态变化,并及时响应即时事件和更新大数据;呈现内容的动态性和针对性极大提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电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五宫格的智能电视UI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电视技术的发展,包含电视节目、游戏应用、网络音视频、本地媒体等诸多内容均呈现到智能电视上,如何高效的组织和呈现这些内容是智能电视厂商面临的问题。目前绝大多数智能电视针对内容的呈现采取的是按功能模块线性排列,表现为多颗“树”(树根为功能模块,树枝和树叶是子模块或具体内容)并列的UI设计方式。用户为了找到自己当前需要的内容,往往需要多次按键先定位功能模块(根节点),然后再通过多次按键才能选择具体目标内容(叶节点),操作相对比较繁琐,平均按键次数较多。
传统的UI框架存在以下缺陷:
1、UI界面趋同,缺乏特色和个性:
每个用户的UI界面显示几乎完全一样,单调的形状、色调和主题,缺乏特色和个性。
2、UI框架和呈现内容直接耦合,内容相对僵化,动态表现差:
智能电视呈现内容的动态变化主要以内容提供方(牌照方、第三方应用等)为准,相应的节目内容直接套用在UI的具体框架中,存在较深的绑定关系,UI框架无法灵活布局和实时动态变化。
3、缺乏用户角色识别和有效的内容过滤:
不管当前是谁在观看,电视呈现出来的内容完全一样,信息杂糅,不分角色,不利于节目的过滤和快捷访问;没有站在用户的角度,从用户的真实需求出发;应用的规划部署、数字电视的节目管理、影视UI海报等内容和具体用户没有密切的关系。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基于五宫格的智能电视UI设计方法,解决传统智能电视UI框架存在的缺陷,以实现快捷、精准、智能的访问。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五宫格的智能电视UI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以“五宫格”为核心构建UI框架,将各场景UI布局设计为主、辅两个“五宫格”以及固定区域、背景四大组成部分的形式,并且将“五宫格”的每一个宫格焦点和遥控器的“上、下、左、右、确认”五个按键进行一一映射或拓展映射,结合按键的“短按”、“长按”、“超长按”,实现快捷操控;
B、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用户群建立针对不同用户群的主题素材库,该主题素材库支持订制、修改和编辑;电视系统根据当前用户角色从素材库选择适配的素材并推送到所述UI框架中呈现;
C、以用户角色为中心,根据时间、用户角色、功能模块三大要素,结合大数据和即时事件,智能计算出当前时刻最可能访问的功能模块内容,并按概率高低排序在UI框架中呈现;呈现内容随着三要素的变化而实时、动态变化,并及时响应即时事件和更新大数据;
D、引入用户角色识别和过滤机制,UI主题、呈现内容根据用户角色动态变化,呈现内容以“主用户角色”为主,同时兼顾其它用户的高概率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8101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推荐相关视频的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主、从设备及其配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