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间隙性高压蒸汽热量回收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80092.8 | 申请日: | 2016-0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037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25 |
发明(设计)人: | 任能;戚国蕾;李广源;刘小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D06F71/34 | 分类号: | D06F71/34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蒋海军 |
地址: | 24300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间隙 高压 蒸汽 热量 回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节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使用间歇性高温高压水蒸气的产业生产过程的热量回收和利用,如纺织厂生产过程中利用间隙性高温高压蒸汽对产品服装进行熨烫。
背景技术
间歇性高温高压蒸汽是指间隙性向使用设备中通入高温高压蒸汽,供设备完成某项功能。由此,其在工作后排出设备外的蒸汽,尽管蕴含热量较高,但不具有连续性,通常未被回收和利用。
在我国,纺织工业生产过程中大量采用高温高压蒸汽对产品服装进行熨烫。其中广泛使用的布料熨烫成型机组属于这种设备。由于熨烫工作的间歇性,通入设备的高温高压的蒸汽是间隙性的,高温高压的蒸汽通入熨烫机工作后,往往被直接排放到下水道或环境中,没有重复利用。而这部分被排放的蒸汽温度大多在100℃以上,其中蕴含着大量热能未被回收和利用,目前市场上也没有能有效收集这种能量的装置。因此,有效便捷的回收和利用这部分热量,能够提高能源利用率。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对间歇性高压蒸汽热量的回收和利用的装置。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本发明一种间隙性高压蒸汽热量回收装置,包括蒸汽管道、蒸汽单向阀、保温材料、换热管、内循环水泵、补水单向阀、导板、弹簧、疏水阀、补水管道、外水循环入口、外水循环出口、缓冲水箱、蒸汽收集换热装置、泄压口、外水循环泵、自动排气阀、熨烫室、冷凝水收集口、柔性密封材料、柔性管道以及导轨;所述蒸汽单向阀安装在蒸汽管道上;所述导轨由导板的凸出部分与蒸汽收集换热装置壁面的凹陷部分构成;所述导板与蒸汽收集换热装置壁之间填充柔性密封材料,导板下方设置弹簧,导板中间开设冷凝水收集口,与疏水阀采用柔性管道相连接;所述蒸汽收集换热装置下端设置泄压口;所述缓冲水箱上设置2个进水口、2个出水口;所述内循环水泵出水口与蒸汽收集换热装置通过管道相连接,所述内循环水泵的进水口与缓冲水箱通过管道相连接,所述蒸汽收集装置的出水口与所述缓冲水箱的对应进水口通过管道相连接,所述缓冲水箱下端设置外水循环入口,所述缓冲水箱上端通过外水循环出口与外水循环泵相连接,所述外循环水泵出水口与末端设备采用管道相连接;所述补水管道设置在内循环水泵入口处,所述缓冲水箱顶上设置排气阀。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水箱上的进水口和出水口两两对称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蒸汽收集换热装置内设有翅片管换热器。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水箱内设置温度传感器控制系统。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的管道均设置具有开关功能的阀门。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的管道为钢管、塑料管或波纹软管。
进一步的,所述末端设备是地暖、水空调盘管、生活用水或者其他用能设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本发明间歇性高压蒸汽热量回收装置实现了对间歇性蒸汽有效便捷的回收和利用,避免了热量的浪费,有效的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2、传统蒸汽收集装置是固定容积,蒸汽压力随着换热的进行不断减小,蒸汽温度越来越低。本装置中加设可移动导板,有效的调节蒸汽压力,使蒸汽的压力变化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有利于热量交换。
3、本发明中的缓冲水箱,可以将蒸汽收集换热装置在低压力下换热取的相对低温水与在高压力下制取的高温水相混合,以达到水温的均匀、稳定。
4、本发明中的蒸汽收集换热装置下端设有安全口,在水泵故障或者蒸汽压力过高时可以自动泄压,确保了整个设备装置的安全运行。
5、本装置通过加热对象在装置内循环吸收蒸汽的热量,避免了加热对象被蒸汽污染。
6、本发明中的蒸汽收集换热装置内设有翅片管换热器,换热效率高,有效的将蒸汽中的热量吸收。
7、此装置制造工艺要求低,方便加工制造。
8、本发明安装不需要设置特别的安装基座,对场地及环境要求较低,现场安装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间歇性高压蒸汽热量回收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导板俯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业大学,未经安徽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8009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