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风净化换热机组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80036.4 | 申请日: | 2016-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0572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8 |
发明(设计)人: | 暴辰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暴辰生 |
主分类号: | F24F7/06 | 分类号: | F24F7/06;F24F3/16;F24F11/84;F24F11/89;F24F13/24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李相雨 |
地址: | 100054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风 净化 机组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风净化换热机组,包括换热箱、净化箱、室内管线系统和控制系统;所述换热箱与净化箱相连,用于将室外新风吸入并送至净化箱,以及将室内空气吸入并排出至室外;或者将室内空气吸入并送至净化箱;所述净化箱分别与换热箱、室内管线系统相连,用于净化空气,并通过室内管线系统送至室内;所述室内管线系统由多根风管组成,多根风管首尾顺次连接,在至少一根远离换热箱的风管上设置有风口组件,所述净化空气通过风管上的风口组件进入室内;所述控制系统分别与换热箱、净化箱相连,用于控制换热箱和净化箱的运行。通过本发明提供新风净化换热机组,能避免净化气体短路问题,提高全室空气净化效率,且能及时的补充室内消耗的氧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保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风净化换热机组。
背景技术
随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发展,室内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人们平均每天有80%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由于室内装饰、家具、人们活动、大气污染等各种原因,导致室内空气中有害物质和微生物超标越来越普遍,如果室内长期空气质量差,不但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还对健康和寿命有负面作用。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消除室内空气污染,主要采用净化方式为过滤和吸附方式的室内空气净化器,这种室内空气净化器存在以下问题:吸风口和送风口均位于室内空气净化器机体上,由于室内空气净化器结构限制,使得吸风口和送风口距离很近,在对室内的空气进行净化时,只能形成局部循环,很容易出现经过过滤和吸附后的净化气体迅速又被吸风口吸入到净化器中的情形,而离净化器距离较远的其他室内空间的空气很难进入吸风口,这种现象在通风净化理论被称为“短路”。由于这种“短路”现象的存在,使得室内空气净化器只能使其周围小区域的空气得到净化,而离其较远处的空气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室内扩散,才能得到净化,导致全室范围内空气净化效率低下。其次因室内空气净化器采取室内循环净化的方式,使得室内空气中因人们的各项活动消耗的氧气得不到及时补充,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室内环境污染加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风净化换热机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只能实现室内局部净化、全室空气净化效率低下,室内氧气消耗得不到及时补充的问题。
为此目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风净化换热机组,包括换热箱、净化箱、室内管线系统和控制系统;
所述换热箱与净化箱相连,用于将室外新风吸入,并将所述室外新风送至净化箱,以及将室内空气吸入,并将所述室内空气排出至室外;或者将室内空气吸入并送至净化箱;
所述净化箱分别与换热箱、室内管线系统相连,用于对换热箱送入的室内空气或室外新风进行净化,并通过室内管线系统送至室内;
所述室内管线系统与净化箱相连,用于将净化箱净化后的净化空气送入室内;所述室内管线系统由多根风管组成,多根风管首尾顺次连接,在至少一根远离换热箱的风管上设置有风口组件,所述净化空气通过风管上的风口组件进入室内;
所述控制系统分别与换热箱、净化箱相连,用于控制换热箱和净化箱的运行。
可选地,所述多根风管通过风管固定螺栓组沿室内的建筑墙体和建筑天花板汇交处环绕安装。
优选地,所述新风净化换热机组还包括室外管线系统,所述室外管线系统与换热箱相连通,所述室外管线系统包括上路管线和下路管线;
所述换热箱包括换热箱壳体,所述换热箱壳体内安装有左支撑板和右支撑板,所述左支撑板和右支撑板沿所述换热箱壳体的竖直轴线方向设置,所述左支撑板和右支撑板将换热箱壳体分为左腔体、中部腔体和右腔体;
所述左腔体内安装有中间隔板,所述中间隔板沿换热箱壳体的水平轴线方向设置,所述中间隔板将所述左腔体分隔为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与上路管线连通,所述第二通道与下路管线连通;所述左支撑板上设置有与第一通道对应的第一通孔和与第二通道对应的第二通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暴辰生,未经暴辰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8003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