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调转向机构及空调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79226.4 | 申请日: | 2016-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361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3 |
发明(设计)人: | 费兆军;周枢;吴剑;冯志群;代南海;杜鹃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海高设计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0011 | 分类号: | F24F1/0011;F24F13/02 |
代理公司: | 苏州威世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5 | 代理人: | 杨林洁 |
地址: | 266101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调 转向 机构 | ||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空调转向机构及空调,所述空调包括主机及风道组件,所述风道组件环绕所述主机设置,所述转向机构位于所述主机及所述风道组件之间,所述转向机构包括驱动组件以及与所述驱动组件相互配合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风道组件相互固定,且所述连接件与所述主机活动连接,当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连接件工作时,所述连接件带动所述风道组件相对所述主机运动。本发明通过转向机构进行风道方向控制,风道组件可相对主机多角度、多方向转动,实现多风向送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转向机构及空调。
背景技术
传统的空调器中,通常都采用矩形的出风口,在出风口上普遍设置有横格栅和纵格栅,通过横格栅实现上下方向的导风,通过纵格栅来实现左右方向的导风。但是,传统的导风结构在通过摆动横格栅和纵格栅导风时,容易出现格栅抖动的现象,噪音较大,且由于格栅摆动角度受限,使送风角度较小,格栅的设计也阻挡了一部分风,减小了风力,影响了送风距离和送风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转向机构及空调。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之一,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空调转向机构,所述空调包括主机及风道组件,所述风道组件环绕所述主机设置,所述转向机构位于所述主机及所述风道组件之间,所述转向机构包括驱动组件以及与所述驱动组件相互配合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风道组件相互固定,且所述连接件与所述主机活动连接,当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连接件工作时,所述连接件带动所述风道组件相对所述主机运动。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空调还包括连接管,其用于将主机内的热交换风输送至所述风道组件内,所述连接管与所述主机相互固定,所述连接件与所述连接管活动连接,当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连接件工作时,所述连接件相对所述连接管运动,从而带动所述风道组件相对所述主机运动。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件上具有至少一活动槽,所述连接管上对应设置有凸柱,当所述连接件相对所述连接管运动时,所述凸柱于所述活动槽内运动。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风道组件包括相互连通的环形风道及出风口。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环形风道包括进风部,所述空调包括呈倒“T”型的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与所述主机相互固定,且所述连接管部分位于所述进风部处,其中,所述连接管包括相互导通的第一端、第二端及第三端,所述进风部包括与所述环形风道相互导通的第一进风口及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一端连接所述主机以接收热交换风,所述第二端对应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所述第三端对应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进风口相互固定,且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进风口相互固定,且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三端活动连接。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机包括活动连接的前盖及前壳,所述连接管与所述前壳固定连接,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及第二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用于驱动所述前壳相对所述前盖转动,所述前壳通过所述连接管带动所述风道组件环绕所述前盖转动,所述第二电机用于驱动所述连接件相对所述连接管转动,从而所述连接件带动所述风道组件相对所述前壳翻转。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电机及所述第二电机不同时工作。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机及所述风道组件之间形成间隙,所述转向机构覆盖部分所述间隙。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之一,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空调,包括如上所述的空调转向机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通过转向机构进行风道方向控制,风道组件可相对主机多角度、多方向转动,实现多风向送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海高设计制造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海高设计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7922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载电池加热系统和车辆
- 下一篇:自补充电式纯电动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