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应用于门静脉的球囊导管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78059.1 | 申请日: | 2016-0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494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13 |
发明(设计)人: | 陈挺松;李淑英;吴孝雄;罗明;吴申;唐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挺松 |
主分类号: | A61M36/06 | 分类号: | A61M36/06;A61M25/10;A61M25/04;A61N5/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黄志华 |
地址: | 200433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于 门静脉 导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门静脉的球囊导管。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胆管癌、肝癌以及肝癌并门静脉癌栓等癌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发展至中晚期,往往已出现严重的梗阻性黄疸,继发性感染等病状,并且患者整体身体情况较差,手术切除癌细胞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且预后不良。因此,对于不适宜手术切除的胆管癌或者肝癌等患者,一般采取保守治疗。
现有技术中,对于肿瘤细胞的保守治疗方法多为外照射放疗,但是外放射放疗对患者的皮肤损伤较大,并且受患者呼吸动度的影响,无法进行持续照射,因此,放疗效果十分有限。
近年来,国内外医学界开始将视野转向将放射性物质植入门静脉内,以此减少对邻近器官的损害,但采用该治疗方法,放射性物质的移位、转出、取出以及更换均不可控,因此,临床实施具有十分大的风险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于门静脉的球囊导管,以减少对病人皮肤的损伤,提升治疗效果,并提高治疗的效率和可操作性。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于门静脉的球囊导管,包括:第一管腔,所述第一管腔的远端与球囊连接,近端与充盈阀连接;沿第一管腔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二管腔,所述第二管腔的远端为具有开口的钝头,近端与管帽连接;沿第一管腔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三管腔,所述第三管腔的远端为封闭端,近端具有开口;设置于所述第三管腔内远端的施源盒,所述施源盒固定有拉线,内部具有放射源;设置于所述第三管腔内的管芯,所述管芯与所述施源盒抵接。
优选的,所述球囊导管包括附着连接的第一导管、第二导管和第三导管,所述第一导管的管腔为所述第一管腔;所述第二导管的远端为具有开口的钝头,所述第二导管的管腔为所述第二管腔;所述第三导管的远端为封闭端,近端具有开口,所述第三导管的管腔为所述第三管腔。
优选的,所述第二管腔的腔壁具有位置标记。
具体的,所述第一管腔、第二管腔以及第三管腔并排设置。
可选的,所述钝头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
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应用于门静脉的球囊导管,当需要对门静脉内存在肿瘤细胞的病人进行治疗时,与第一管腔连接的球囊可以实现血流阻断以及球囊导管的固定,通过第二管腔可以实现门静脉内的局部药物治疗,通过第三管腔可以实现对肿瘤细胞的内放射治疗,相比现有技术,采用本发明的应用于门静脉的球囊导管对病人进行治疗,无需直接照射病人皮肤,因此可以减少对病人皮肤的损伤;位于第三管腔内的放射源可以持续对肿瘤细胞进行放疗,因此可以提升治疗效果;此外,可以通过管芯和拉线实现施源盒内放射源的固定、剂量调整、回收以及更换等,因此,治疗的效率和可操作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应用于门静脉的球囊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应用于门静脉的球囊导管的拆装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管腔
2-第二管腔
3-第三管腔
10-充盈阀
11-球囊
20-管帽
21-钝头
22-位置标记
30-放射源
31-施源盒
310-拉线
32-管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减少对病人皮肤的损伤,提升治疗效果,并提高治疗的效率和可操作性,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门静脉的球囊导管。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门静脉的球囊导管,包括:
第一管腔1,第一管腔1的远端与球囊11连接,近端与充盈阀10连接;
沿第一管腔1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二管腔2,第二管腔2的远端为具有开口的钝头21,近端与管帽20连接;沿第一管腔1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三管腔3,第三管腔3的远端为封闭端,近端具有开口;
设置于第三管腔3内远端的施源盒31,施源盒31固定有拉线310,内部具有放射源30;
设置于第三管腔3内的管芯32,管芯32与施源盒31抵接。
在本发明各实施例中,所述“远”、“近”均以手术操作者为参照。例如,第一管腔的“远端”指第一管腔远离手术操作者的一端,反之,第一管腔的“近端”则指第一管腔靠近手术操作者的一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挺松,未经陈挺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7805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穿戴式治疗设备
- 下一篇:一种降低院内感染的输液留置件连接器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