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直拉单晶炉热场的加热器及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74730.5 | 申请日: | 2016-0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8663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0 |
发明(设计)人: | 潘金平;王伟棱;王飞尧;郑欢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海纳半导体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30B15/14 | 分类号: | C30B15/14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2 | 代理人: | 金祺 |
地址: | 3243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直拉单晶炉热场 加热器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直拉单晶炉热场的加热器,包括加热器主体(5);所述加热器主体(5)可翻转;所述加热器主体(5)的叶片端面上设置有加热器脚(6);所述加热器主体(5)的叶片两端均设置有螺纹孔(7);所述加热器脚(6)上相对于螺纹孔(7)设置有通孔(10);所述加热器脚(6)通过螺钉经通孔(10)和螺纹孔(7)进行固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直拉单晶炉热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直拉单晶炉热场的加热器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直拉单晶炉是在惰性气体(氩气为主)环境中,使用加热器将多晶硅等多晶材料熔化,并采用直拉法生长无位错单晶的设备。加热器是单晶炉热场的核心部件,提供多晶熔化长晶的热能,其结构的设计不仅直接影响着是否能顺利长晶以及单晶的质量,而且作为主要耗材之一,直接影响到单晶的制造成本。
硅单晶生长过程中以惰性气体氩气作为保护气体,减压状态下流动的氩气会带走熔硅与石英坩埚反应(见式1)产生的一氧化硅蒸气。加热器的形状通常为圆筒鸟笼状,侧面进行开槽,形成多个叶片。当被带走的一氧化硅蒸气流经加热器时,会与加热器表面(碳)发生反应(见式2和式3),在不同温度下会形成碳化硅和硅,因此从上至下不同温区的加热器叶片表面呈现出不同的形貌,见图1。部位1从加热器顶端往下,叶片表面黄色碳化硅逐渐增多,部位2叶片表面黄色碳化硅均匀分布,而部位3从加热器叶片中间往下,叶片表面主要是硅和碳化硅的混合粘结,部位4则主要是硅的沉积粘结。这种情况下形成的碳化硅的粘结强度和硬度都不是很高,冷却后很小的摩擦就能掉落,因此每一炉停炉后都要对其进行清洁,避免下一炉扬尘污染原料。这样多次清洁后,加热器叶片就会逐渐损耗减薄,尤其以固液界面附近的部位2损耗最大。而硅的粘结强度是比较高的,因此部位3由于混合粘结硅对表面的保护,叶片损耗是比较小的,部位4叶片的损耗更是非常小。由于部位2叶片损耗变得越薄,局部电阻值会变得越大,局部发热就越厉害,损耗也在不断加剧,最终导致部位2叶片太薄甚至断裂而无法继续使用加热器。这种叶片损耗不均匀的情况,不仅大大缩短了加热器的寿命,而且严重影响了加热器的发热情况,使得固液界面的温度梯度逐渐发生变化,影响了单晶的生长和品质。
目前直拉单晶炉热场使用最多的加热器是圆筒鸟笼状加热器,底部一般有二个或四个连接电极的脚。专利201220313158.0(授权公告日2013.01.02)公布了一种单晶炉热场加热器,其加热器主体和加热器脚可拆卸地连接,当加热器脚损坏时,只需要将加热器脚从加热器主体上拆除,并更换新的加热器脚即可,无需更换整个加热器主体,降低了维修成本。专利201320531088.0(授权公告日2014.03.05)公布了一种用于直拉单晶炉的分体加热器,即加热筒和电极脚为分体结构,在发生因粘硅或者电极脚拉弧不能继续使用的情况下,可通过直接更换电极脚完成设备的维修更换,从而大大增强了加热器主体部分的抗风险能力,进而降低了生产成本。然而,在加热器的正常使用中,只要使用得当,不发生拉弧打火的情况,加热器的脚一般不会发生损坏,而叶片损耗却是每一炉都在发生,因此加热器的使用寿命长短通常是由叶片损耗减薄的快慢决定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叶片损耗慢,使用寿命长的直拉单晶炉热场的加热器及其使用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直拉单晶炉热场的加热器,包括加热器主体;所述加热器主体可翻转。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用于直拉单晶炉热场的加热器的改进:所述加热器主体的叶片端面上设置有加热器脚。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用于直拉单晶炉热场的加热器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加热器主体的叶片两端均设置有螺纹孔;所述加热器脚上相对于螺纹孔设置有通孔;所述加热器脚通过螺钉经通孔和螺纹孔进行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海纳半导体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海纳半导体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7473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