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垃圾焚烧飞灰的热解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74340.8 | 申请日: | 2016-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742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15 |
发明(设计)人: | 王雍火;陈银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建投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G5/00 | 分类号: | F23G5/00;F23G5/027;F23G5/44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韩介梅 |
地址: | 310001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垃圾 焚烧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垃圾焚烧飞灰的热解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对垃圾多数采用焚烧发电的办法进行处理,但是垃圾焚烧后产生的 飞灰含有“二恶英”并且其中有大量的重金属氧化物,其浸出率很高,污染环境,欧盟定为 “危废”。根据德国的经验,焚烧垃圾除下的飞灰中的二恶英必须经过热解处理才能消除,且 在热解处理中添加某种材料可使重金属浸出率降低80%以上,但其添加的材料保密,其热解 处理装置由热解炉、风机、氮气罐和烟道等组成。目前我国处理垃圾飞灰的办法主要是进行 化学处理后填埋,化学处理加填埋不但费用高,占用土地,还可能造成二次污染。“二恶英” 经热解可以消除,这已无疑义,但如何使重金属的浸出率降低到《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 毒性鉴别》GB5085.3-2007及《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规定以下,值得 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既消除“二恶英”又可大幅降低重金属浸出率的垃圾焚 烧飞灰的热解处理方法。
本发明的垃圾焚烧飞灰热解处理方法,采用具有热解炉、风机、氮气罐和烟道的热 解装置,其中热解炉的内转筒由链轮带动旋转,内转筒的前端盖上有气体入口,后端盖的中 心有气孔与风机相连,其特征在于处理方法如下:
1)打开热解炉内转筒的后端盖,把块状毛竹和垃圾焚烧后的飞灰装进内转筒内,毛竹 的重量为飞灰重量的2-3%,盖上后端盖并密封,将前端盖上的气体入口接通氮气罐,通入氮 气,排出内转筒内的氧气,然后移去氮气罐,密封气体入口;
2)启动转动装置,由链轮带动内转筒以6转/分钟的速度旋转,同时打开风机,利用风机 调节内转筒内的压力至-50Pa,热解炉以150℃/h的升温速率使内转筒温度达到500-600℃, 保温1小时,自然冷却至室温。
块状毛竹经热解后会变成竹碳,而竹碳类似活性碳有很强的吸附能力,而500-600 ℃的飞灰流动性非常好(热灰如水),这时的重金属和竹碳都悬浮在热灰中,在内转筒不断 旋转的情况下,竹碳会很容易把碰到的重金属吸附到碳孔隙中。自然冷却至室温后竹碳与 飞灰用筛分离,垃圾的飞灰就成为无害的固废,无需任何处理就可以用来制砖。而筛分出来 的竹碳送到专用的锅炉燃烧加热水利用,竹碳烧成的渣是富集重金属的,但这时竹碳渣的 重量(或体积)只有垃圾飞灰的千份之一左右,可安“危废”处理。采用本发明方法对垃圾焚 烧产生的飞灰进行热解,可使飞灰去除二恶英并可大幅降低重金属的浸出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热解装置示意图,图中:1为电加热热解炉的内转筒,2为变阻器,3为风机,4 为氮气罐、5为电开关箱、6为链轮、7为电热丝,8为热解炉的保温层,9为烟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实例中,本发明采用如图1所示的电加热热解炉,垃圾焚烧飞灰热解处理方法如 下:
1)打开热解炉内转筒1右边的后端盖,把块状毛竹和垃圾焚烧后的飞灰装进内转筒内, 毛竹的重量为飞灰重量的2.5%,盖上后端盖用螺紧螺母使盖密封,将左边前端盖上的气体 入口接通氮气罐4通入氮气,排出内转筒中的氧气,然后移去氮气罐4,密封气体入口;
2)启动转动装置,由链轮6带动内转筒以6转/分钟的速度旋转,同时打开风机3,利用风 机的调压机构调节内转筒内的压力至-50Pa,电加热内转筒,通过调节变阻器2功率,以150 ℃/h的升温速率使内转筒温度达到540℃,保温1小时后,自然冷却至室温,打开炉盖取出物 料,热解气通过烟道9排到房外。
将本发明添加毛竹热解处理的飞灰(A2)、未经处理的飞灰(A0)及未添加其它物料 直接热解的飞灰(A1)与《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5085.3-2007及《生活垃圾填 埋场污染控制标准》
GB16889-2008的数据进行对照,结果如下:
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本发明对垃圾焚烧的飞灰添加毛竹再进行热解处理效果最好,其 所有的重金属浸出率既低于GB5085.3-2007的标准也低于GB16889-2008的标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建投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建投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7434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于排渣的生活垃圾处理装置
- 下一篇:一种智能触控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