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然光利用型植物栽培箱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73207.0 | 申请日: | 2016-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3842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3 |
发明(设计)人: | 陈杰;周全;吴军辉;司慧萍;杨学军;林开颜;祝华军;李引;施建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31/06 | 分类号: | A01G31/06;A01G7/04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林君如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栽培箱 光照度控制 自然光 湿度控制机构 温度控制机构 植物栽培箱 栽培植物 光照强度传感器 辅助照明组件 栽培植物生长 控制系统 生长环境 透明框架 箱体内部 自然光照 光照度 补光 内置 外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然光利用型植物栽培箱,包括内置栽培植物的栽培箱箱体,在栽培箱箱体上还设有用以调节栽培植物生长环境的光照度控制机构、温度控制机构和湿度控制机构(15),所述的栽培箱箱体采用能够利用自然光照的透明框架结构,所述的光照度控制机构包括设置在栽培箱箱体上的辅助照明组件和栽培箱箱体内部的光照强度传感器,所述的光照度控制机构、温度控制机构和湿度控制机构(15)均与外部的控制系统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自然光利用率高、人工补光效率高,可精准方便的控制栽培植物的光照度、温度和湿度等生长环境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植物栽培箱,尤其是涉及一种自然光利用型植物栽培箱。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绿色健康蔬菜越来越重视。室外种植蔬菜受到自然环境地域等影响,当发生自然灾害时,蔬菜的产量及质量等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同时绿叶蔬菜因水多鲜嫩,也容易受到害虫的侵袭。因而从追求品质和食品安全的角度出发,出现了室内利用植物生长箱培养蔬菜的栽培方式,但是,由于受一般家庭蔬菜栽培经验的限制以及家庭的空间有限和室内光照条件的限制,目前家庭蔬菜种植主要采用的是隔热、保温和补光型植物生长箱,能耗、运行成本高,限制了室内蔬菜生产的发展和推广,不能满足普通家庭安全蔬菜自给的需求。
中国专利201510248438.6公开了一种基于中心辐射方式的植物栽培装置,所述植物栽培装置包括竖直圆筒形植物栽培架,所述植物栽培架上有多层栽培槽和圆筒形光源,所述光源竖直设置在所述植物栽培架的中心位置。该植物栽培装置将补光与自然光利用相结合进行植物栽培,虽然能部分的利用自然光照,但是其自然光照利用条件受限,利用率较低,此外,该装置操作较为麻烦,与外界气体交换程度不高,植物生长受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自然光利用型植物栽培箱。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自然光利用型植物栽培箱,包括内置栽培植物的栽培箱箱体,在栽培箱箱体上还设有用以调节栽培植物生长环境的光照度控制机构、温度控制机构和湿度控制机构,所述的栽培箱箱体采用能够利用自然光照的透明框架结构,所述的光照度控制机构包括设置在栽培箱箱体上的辅助照明组件和栽培箱箱体内部的光照强度传感器,所述的光照度控制机构、温度控制机构和湿度控制机构均与外部的控制系统连接;
光照强度传感器检测栽培箱箱体内部的光照强度并反馈信息给控制系统,当光照强度低于设定值时,控制系统控制辅助照明组件开启,进行自动补光。
所述的栽培箱箱体包括栽培箱底座、下部开口并盖设在栽培箱底座上的箱体主体,该箱体主体内部放置栽培植物,所述的箱体主体由透明的栽培箱外侧板和栽培箱顶盖板围绕而成,栽培箱外侧板的其中一块为可开启的栽培箱箱门。栽培箱外侧板和栽培箱顶盖板优选为真空玻璃材质,从而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太阳光的利用率,节省能耗。
所述的辅助照明组件包括补光照明灯、滑块固定杆和移动滑块,所述的滑块固定杆分别设置在栽培箱外侧板的顶部和底部,所述的移动滑块设置在滑块固定杆上并沿其滑动,所述的补光照明灯的两端分别连接栽培箱外侧板顶部和底部的移动滑块;
自然光照充足时,补光照明灯随移动滑块移动到栽培箱外侧板的左右端部;
当需要补光时,补光照明灯开启,并随移动滑块移动到栽培箱外侧板的中部位置,进行补光。优选的,补光照明灯为LED照明灯,LED照明灯的光照亮度可以根据需要自动调节。
所述的移动滑块上设有用于固定安装补光照明灯的安装板,在安装板上设有垂直于栽培箱外侧板所在平面的滑槽,所述的补光照明灯上设有与滑槽匹配的安装插销,通过安装插销导向补光照明灯沿滑槽移动,并用紧固螺母将安装插销与安装板之间锁紧,从而可实现补光照明灯与栽培箱外侧板之间距离的调节。这样还可以人工调节补光照明灯与栽培植物的距离,从而调节人工补光的光照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7320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